0214、被虐殺的老道士 2(1 / 2)

0214、被虐殺的老道士(2)

原來,老道士還真是大周朝吳三桂身邊的人。

這名老道士原名叫什麼,沒有人知道,陳飛虎等人,隻知道他的道號叫常慧。

早年,他是吳三桂身邊的一個謀士,也是從北方跟隨過來的親信。追隨吳三桂多年。吳三桂雲南起兵,他已年近花甲,早有退意。

可是,吳三桂雲南起兵,他要想隱退解甲回到北方,就更不可能了。

常慧隨著吳三桂雲南起兵東進,這一天終於來到了這座位於湘黔邊境上的這一處高山。剛剛打下山下的那座縣城,就聽人說,縣城東北麵這座山上,確實是一處聖地,而且山上的菩薩很靈驗,能預知天下五百年前後事。

平西王吳三桂一向信奉佛教,再加上一路起兵東進,勢如破竹。所有的一切都如他想象的那麼順利。

掃平中原,驅逐滿清,恢複中原,指日可待。

此時,若得一靈驗菩薩祈求未來,能指引一下光明前景,豈不美哉。

加上一路高興,如今在此稍作停留,欣賞一下當地美景,借景抒情,豈不是一件快事。

想著,吳三桂就帶著身邊近臣,登上了這座有著佛教、道教光臨的聖山。

一路登山,一路山水交融,雲山霧繞,飛瀑疊碎,鳥語花香。

群峰連綿,早讓這一群行軍打仗、意在克服中原、稱霸江湖的雄心鬥誌,早化作吟山誦水、詩詞歌賦的閑情逸致。

加上寺廟、道觀香煙繚繞,佛歌道語縈繞耳邊;舉目四望,大好河山就在眼前、就在腳下。

唉!又何必大開殺戒、荼毒百姓。

吳三桂登高一呼,這位馳騁一世、打遍半個中國的馬上將軍,竟然有了一種蒞臨天下的感覺。他想賦詩一首。最後,還是努力地控製住了自己(才有了後來衡州稱帝,登臨南嶽衡山的豪情揮斥)。

革命尚在途中,哪能吟詩作賦。

這是吳三桂登臨這座名山的感覺。

可是,一直跟隨他上山的老臣、即現在的常慧道士,卻不是這樣想。他知道,一旦吳三桂雲南起兵,他想解甲歸田回到北方的願望就已經化為幻影。一生廝殺,年已花甲,他想找個地方停下來。哪怕過上一年,哪怕過上一天。

他累了,不再想那些富貴繁華、花前月下。

最後,他在吳三桂的麵前跪了下來,說他要在此地留下來,安度晚年。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放清軍入關,一路打殺到雲南,曲指一算,匆匆已三十年。追隨他的‘老兵’們,如今都已經到了解甲歸田的時候。甚至於吳三桂自己,也時時在想,他是不是也該停下來,放棄欲望、放棄爭鬥、放棄一切;找一處山水靜宜,或喝茶種花、或吟詩作畫、或逗鳥摸蝦……

可是,他做不到,他永遠也做不到。

但他能理解自己的老‘部下’常慧的想法。他沒有阻止,反而苦笑著祝福他。

‘我答應你,在此留下,這是一處聖境,也是一個安度晚年的極好去處,你先留下來,如果有一天我累了,做不了事了,也走不動了,我就來陪你。’

說罷,兩位‘老朋友’相擁而笑,又相擁而泣。

老臣常慧更是感恩不盡。

吳三桂此時的話,本是一句玩笑,卻不想,冥冥之中,這一次離別,卻成了後來的讖語。吳三桂衡州兵敗身死,竟然千裏之外,被運回到此山,從此以此山為家,以此山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