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對老謀士常慧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必須隱姓埋名留下來,一是為了他自己,也為了他們未完的事業,也為了吳三桂。
‘常慧’是老謀士留下來成為道士的法號,真實姓名,在這裏,誰也不知道,甚至連他的裝束、他的麵容都作了變化。
留下來的老道士‘常慧’,其實,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吳三桂起事,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可是,他沒有能力阻止得了他不這麼做。同時,作為一個漢人、一個臣子、一個朋友,他當然也希望吳三桂能成功。
他的退出,其實跟這也沒多大關係。
他是真的累了,想停下來歇息了。如果他再年輕十歲、二十歲,他一定還會跟隨自己的主子一起馳騁,哪怕赴死。
那一天的離別,也是在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
再決絕的離別,都難免有幾分不舍。
老道士看著山下逐漸遠去的、自己熟悉的隊伍;看著自己跟隨了多年的平西王大將軍的背影;看著天邊那一縷就要西下的、如血的殘陽。此時的他,留下的決心也沒能比過離別的繾綣。
留下來的老謀士,從此在這座聖山上多了一個叫‘常慧’的道士,以前的他是誰,沒有人再留意。
留下來的常慧,他真的不希望吳三桂走時說的那句話能夠‘實現’,他真的不希望他能夠回到這一處僻靜的聖山上來。盡管這裏確實是一處值得留戀的地方,也是一處很適合‘養老’的地方。
這一切,作為另一路進兵湖南而繞路廣西的吳世琮,確實不知道。至於一路行軍打仗,一個謀士在途中消失、去世,那都是常事。
後來的兩次、三次,吳世琮來到山上,老道士常慧本想著以自己的真實麵目、真實身份告知吳世琮。可是,當前的形勢,已經越來越糟,他更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以防萬一。他隻好默默地做好這裏的一切。
如今,曾經的平西王、大周昭武皇帝,終於如他所願,回到了這裏。從吳世琮等人第一次把吳三桂的遺體運到這裏,藏入山下山洞,他就知道。也是他一直在暗中保護。
後來,吳世琮廣西兵敗,潛入黔地,從山洞裏把吳三桂的遺體移入石棺材,撥劍自刎;沒一次不在他的眼皮底下。
他救下了自刎的吳世琮,巧妙地處理了石棺材鎮壓‘龍脈’的農民責難。然後,吳世琮走後,他又重新對吳三桂的遺體作了更加秘密的安葬。
他知道,對於大周,毀滅性的打擊就要來了。
直到最後,清兵進入山上所有寺廟、道觀進行搜查,火燒所有寺廟、道觀。
在此之前,他已經寫好了留給大周龍威將軍的信件,他知道他沒有死,更沒有像清兵說的變成了妖魔。他也知道,大周龍威將軍總有一天會回到這裏……
奄奄一息的老道士沒能說出話來,他用顫抖的手簡單地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這個‘山賊’——自己唯一的朋友。
他知道,陳飛虎雖是一介莽夫、一名‘草寇’。
他知道,他把這一切告訴他,是目前最合適的人選。
他也相信,他能夠等到大周朝龍威將軍的到來。
最後,他附到陳飛虎的耳邊。告訴他,他給大周朝龍威將軍留下的‘書信’在哪,然後安祥的閉上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