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努爾哈赤以13萬大軍圍困袁崇煥駐守的僅有1萬兵力的寧遠城,被袁崇煥打的大敗而歸,自己也被紅衣大炮擊中,數月後龍馭歸天。努爾哈赤臨死前召集了所有王公貴族,隻說了一句話:“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在袁崇煥出場前,清兵對明軍的所有戰役,屢戰屢勝,而且每一次均是以少勝多;而自袁崇煥出場,清軍對袁崇煥的戰役,是屢戰屢敗,一直到袁崇煥死,清軍沒有再打過一次勝仗,而且,每一次均是以多敗少,丟臉之極。
努爾哈赤死後兩年,崇禎2年(公元1629)十一月,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極由於始終無法突破袁崇煥把守的關寧防線(山海關、寧遠),於是繞道古北口圍攻北京。袁崇煥得訊,星夜馳援,僅帶幾千輕騎兵趕到北京,在廣渠門外與鑲藍旗、鑲白旗、正白旗三路數萬清兵決戰,戰鬥一直打了四個時辰八個小時,清兵大敗,袁崇煥一直追殺到運河邊上方止。這場血戰中,袁崇煥以幾千勞頓之師,對抗清兵數萬精銳,大敗清軍,其中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可以想象,袁崇煥部隊的戰鬥力是何等厲害。
皇太極大敗後,召集諸貝勒,講道:“十五年來,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於是皇太極施反間計,借崇禎皇帝的手,除掉了自己心腹大患袁崇煥。
袁崇煥死後,屍體被當時愚昧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吃掉,僅剩一顆頭顱,掛在他數月前曾經與清軍血戰過的廣渠門外。當天夜裏,袁崇煥一佘姓部下冒死爬到旗杆上偷下袁崇煥的頭顱,埋在自己家後園,發誓世代為袁崇煥守靈。
這一守,就是三百多年,到今天為止,佘家的第十七代後代依舊忠心耿耿地為袁崇煥守靈。袁崇煥的祠堂就在北京廣渠門內花市斜街,佘家第十七代守靈人,是佘幼芝女士。
有時候我常常想,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夠讓其他人在他死後,在沒有任何外界支持的情況下,默默地、不計任何回報地、忠心耿耿無怨無悔地為他守靈數百年。袁崇煥的品格,一定有著那種無與倫比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明史》是後來的清朝人寫的。清朝人在撰寫這部《明史》時,對他們這位敵人,這位甚至擊斃他們第一位皇帝的敵人給與了極高的評價:
除前麵列舉的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評價外,在寧遠城被袁崇煥打得大敗之後,《明史》寫道:“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明史袁崇煥傳》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寫的:“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能讓敵人給與這樣的評價,應該是最高評價了。
好了,閑話少說,就讓我們進入《天眼》的第三卷吧。第三卷中,我們將回到三百多年前,回到明朝末年那段動蕩非常的年代,回到明朝末年那段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時代,我們一起,親自去結識這位原本絕不應該,但到今天為止已幾乎被曆史淹沒了的英雄——袁崇煥吧……
景旭楓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