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唐代宗這樣利用元載又除掉元載的所謂“以他排他相抵相消”的例子,中國古代曆史上比比皆是,最突出的一是漢代,一是明代。這兩個王朝雖然相隔一千多年,但其間卻有許多相似或相同點,其中之一就是宦官弄臣的畸形發達,像漢文帝時的鄧通,明天啟年間的魏忠賢,他們或扮演醜角、從中漁利,或飛揚跋扈、明目張膽。但是,無論如何宦官弄臣的得勢都是皇帝恩準的,皇帝給他們的特權無非是讓他們對付另外兩種政治勢力,一為外戚,一為元老重臣。而當宦官弄臣的權勢有可能對皇帝造成威脅的時候,皇帝當然會利用外戚或重臣打一打宦官弄臣的威風,以最終達到幾種政治力量間互相牽製、互相抵消的目的。雖然皇帝也偶爾有玩把戲玩漏了手,受製於人的時候,但如果算起總賬來,皇帝本人總是這賭局中的贏家。
馭臣之法(之二):3.分職弱權
古代帝王大多喜歡麵南稱孤,不理具體事務。這一來,帝王就漸漸成為一種精神符號,臣僚由於理事而權力越來越大,直至架空皇帝,為所欲為。為了形成皇帝中心,使大臣隻具有工具性,皇帝就需對大臣實行分職弱權。執行是為臣的本分,而決策則在皇帝一人。三國時吳國權臣孫NB075廢黜吳王孫亮,改立NB173琊郡王孫休為帝。孫休稱帝後,對隨意左右皇帝的孫NB075漸存戒心。這使孫NB075
很不高興,揚言要另立皇帝。這話很快傳到了孫休耳朵裏。孫休一麵對孫NB075厚加賞
賜,以安其心;一麵加封孫恩,讓他和孫NB075“分省諸事”,以削弱孫NB075的權
力,抑製孫NB04E勢力發展。晉武帝司馬炎冊立兒子司馬衷為太子時,把持朝政大權的是嶽父楊駿。司馬炎考慮到自己過世之後,楊駿肯定會趁勢作亂。為了削弱限製楊駿,司馬炎讓寵臣王佑執掌禁軍,以牽製楊氏勢力。同時又把自己另外幾個兒子司馬柬、司馬瑋、司馬允分別安置在形勢要地,以控製局麵,隨時準備捍衛皇室。[奇`書`網`整.理提.供]結果,楊駿勢力受到削弱,晉室形勢得以暫時穩定。
三國末年,吳國末帝孫皓也在分職弱權方麵做過文章。當時蜀國已滅,東吳也麵臨滅亡的危險。吳國此時的西部防區的軍事統帥是陸抗,此人是當年火燒連營七百裏、大敗劉備的東吳名將陸遜的兒子。他在任期間,曾多次建議孫皓加強西部邊防的守備,而孫皓不僅對陸抗的建議置之不理,而且等陸抗一死,孫皓就把陸抗原有的兵權分給陸抗的五個兒子來分掌。不接受陸抗的建議,又把兵權分給陸家五子分掌,其原因是非常明白的。眾所周知,孫皓是東吳最後一個君主,也是東吳君主中最殘暴的一個。對於孫皓的作為,身為朝中重臣的陸抗曾多次上疏,委婉地提出批評和建議,這首先不僅使孫皓心中不悅,而且從權力把握的角度也對陸抗不放心起來。另外,在陸抗鎮守東吳西部邊境時,與晉國邊防軍相處得比較友好、比較平靜,以至於陸抗生病,晉軍統帥羊祜聽說後即派人贈送藥物。還有,陸抗帶兵,對下級將官士卒十分謙和,很受下級將官和士卒的擁護。照常說來,陸抗的所作所為中,除與晉軍友好屬非正常現象,其他皆無可指摘,然而孫皓卻對此特別警惕。有一次孫皓對吳、晉邊境的友好氣氛極為不滿,責備陸抗,陸抗卻說:“一邑一鄉之中都不能沒有講信義的人,何況我們是堂堂大國呢?我之所以這樣做,正是為了彰顯您的德教。”孫皓對陸抗的解釋當然不滿,但想到陸抗的家族是東吳政權的重要支柱,而陸抗本人又才幹超群,在朝中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人物。既不滿意陸抗,又不能將其除之而後快,所以隻好對之做冷處理,生前不接納陸抗的合理建議,因而使其力量無法最大限度地予以發揮;等人一死,就把原有的權力一分為五,最大限度予以削弱。孫皓對陸家分職弱權的目的是達到了,但這樣做的結果卻導致長江中、上遊的軍事防務更加削弱,以致後來晉軍統帥王NB323能夠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在很短的時間裏衝破吳軍防線,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