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到《魚票》、《肉票》、《副食品券》什麼的,孟想一早就想到了“黃牛黨”,於是就跟鄰居們打聽,得到的答複是,南城區的“黃牛”主要集中於老西門一帶。
在滬海,“黃牛”也被叫“打樁模子”,滬海人對馬路邊倒賣各種有價證券和票證的人的統稱,意指這些人每天像打樁機似的佇立在馬路旁邊。
這滿大街都是人,“黃牛”的臉上也沒刻著“黃牛”兩個字,如何才能夠找得到“黃牛”們呢?
鄰居給孟想指點了迷津,在滬海,“打樁模子”這批人做的生意,被稱為“一個籮筐”的生意,“打樁模子”會在馬路邊顯眼處倒扣個籮筐,籮筐上貼上些外煙紙盒,煙紙盒上用毛筆寫著一些大字:“兌換外彙券、國庫券、汽油票等票證”,在籮筐不遠處,有“打樁模子”守著,見有意者便前去接洽,見工商管理人員就拔腿開溜。
***
根據鄰居所描述的,孟想就乘上11路電車去了一趟老西門。
孟想在老西門轉了一圈,也沒見到一個籮筐,就覺得有些奇怪,難道鄰居給的消息有誤?無奈,隻好跟路人打聽情況。
路人告訴孟想,最近可能是工商局在“嚴打”,“黃牛”們就集體挪了窩,好像是搬到大境閣附近去了,叫孟想再去那邊碰碰運氣。
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孟想馬不停蹄的再次乘坐11電車又趕往大境閣。
車子還沒到站,孟想坐在車子裏就看到大境閣斜對麵的王若飛雕像旁的確倒扣著好幾個籮筐,看來消息屬實。
孟想下了車之後,徑直走到路邊的那些籮筐邊,發現這些籮筐上的煙紙盒上寫的內容都不一樣,有的寫的是“對換國庫券、外彙券”,有的寫的是“收售腳踏車票、縫紉機票、電視機票”,有的寫的是“收售魚票、肉票、雞蛋票”。
那麼多個籮筐基本把滬海所有的票證全囊括其中了,應該也算是應有盡有了吧!一個籮筐對應一個“黃牛”,雖然都在一起做生意,但所收售的票證類別不一樣,利益上自然也不會發生衝突。
孟想把所有的籮筐基本看了個遍,最終在一個比較新的籮筐前停留了腳步。
孟想是覺得,新人才會用新籮筐,新人的道行自然比較淺,否則,自己很容易被“老江湖”們給忽悠了。
一位二十五六歲的“小黃牛”在看人下象棋,後來看到孟想停在自己的籮筐前,就急忙走了過來,然後滿臉堆笑的說:“朋友,你是要魚票還是要肉票?”
“魚票怎麼賣?肉票又怎麼賣?還有雞蛋票?”
“現在快月底了,我給你便宜點吧?你要幾張?”
“月底就會便宜一些嗎?”
一聽孟想問出這樣的話來,“黃牛”便知道孟想沒怎麼在滬海待過,於是說:“你不曉得啊?魚票、肉票、雞蛋票使用期限就一個月,過期作廢,我不低價處理掉,不就砸在手裏了,對吧?”
孟想聽他這麼一說,更覺得自己選的新籮筐是選對了,如果是“老黃牛”,哪會跟顧客說這些。
孟想稍稍算了算,便說:“那就給我十張肉票、五張魚票、三張雞蛋票吧!多少錢?”
“等一下我算算啊!肉票五毛一張,十張就是五塊,魚票三毛五一張,五張是一塊七毛五,雞蛋票是兩毛一張,三張六毛錢,一共是七塊三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