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初戰敵酋
日軍第一步先實行的是河南作戰,
為突破中國軍隊的正麵防線,打通平漢鐵路。
日軍用於會戰的兵力有14多人。其中有華北方麵軍第十二軍、
第三十七、第六十二師團及戰車第三師團、騎兵第四旅團等。
由日本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親自指揮。
華中第十一軍與第五航空集團軍配合作戰。
駐守河南的中國第一戰區部隊由蔣鼎文、湯恩伯統率,
共19個軍40萬人。
以29個師駐守豫南、豫北,14個師為機動兵力。
隱蔽在臨汝、登封、禹縣、襄城、寶豐地區,
準備在禹縣、密縣、許昌、地區阻擊日軍。
中國軍隊的這種被動防守部署散而亂,指揮調動又不統一,各自為戰。
決定了河南會戰的最終慘敗。1944年4月18日拂曉,
岡村寧次親率第三十七師團及獨立第七旅團強渡黃河,
向第一戰區黃泛區守備部隊發起進攻,
至21日攻占鄭州、新鄭、尉氏。23日攻陷長葛,並向許昌推進,
5月1日攻陷許昌。
吳大雄在後世了解到。
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四川蒲江縣人。
1937年率部出川抗戰,轉戰山西、河南前線達7年之久。
1944年5月21日,
與日軍在河南陝縣秦家坡遭遇戰中,
以身殉國,終年53歲。是國軍抗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
如果能與其相遇,吳大雄想盡自己努力
看能否改變李家鈺將軍的命運。
今天是3日。距離李將軍遇難之日還有十八天。
"腦殘的影視劇真是害死人呀!"吳大雄心道。
通過秋容和聶衝二人搖控的無人機畫麵。
吳大雄清晰的看到。日本鬼子是如何向國民黨守軍陣地展開攻勢的。
一說二戰日軍的進攻,
很多人就認為是在歪把子、九二式重機槍、山野炮的掩護下,
日軍軍官用指揮刀向前一指,
大喊:"突擊!"日本步兵密密麻麻擠作一團,
直著身子挺起刺刀往前猛衝,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那都是導演瞎編亂造的。
沒有邀請一些抗日老兵當軍事片顧問,參加共同拍攝的結果。
真要都這麼打,1938年日軍就死光了,
抗戰也用不了8年。
可以說,日本人的進攻是相當有章法的。
首先,日軍在進攻前,會盡量集中各種炮火展開轟擊,
形成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火力優勢。
吳大雄在網上看過一些抗戰的國軍老兵回憶錄,
日軍進攻前的密集炮擊,讓中國陣地上的大部分人都會被震暈,
甚至被爆炸掀起的浮土蓋住。
其次,日軍在進攻時,
步兵隊形很有講究,就是常說的散兵線。
日軍步兵操典上詳細記載了各種各樣地型地貌采取的衝鋒模式。
日軍的基層指揮官絕大部分畢業於日本陸軍軍官學校。
所以,技戰術水平要超出國軍一大截。
在進攻一方,散兵線攻擊形式是十分有效的。
既保證了兵力集中,
同時又不會因為過分密集而喪失靈活性。
日軍在攻擊時,最基層的作戰單元是分隊,
一般有13~14人,分為四個作戰小組。
三個步槍小組各有三名步槍兵,三個組排成斜線,
既能保證前後小組之間不會遮擋射擊,
又能起到分散敵軍火力的作用。
這種進攻套路國軍是萬萬做不到的。
這種隊形,在衝鋒過程中,
也便於在遭遇敵方火力時迅速形成正麵突擊和火力支援的配合。
而輕機槍小組,一般處於最靠前的步槍小組側麵,
隨時準備展開進行支援射擊。
這樣的編組,既能夠快速前進,同時也方便配合和支援,
每個人的位置都不固定,
讓你很難對其形成打擊。在火炮延伸的同時,
日軍的步兵會邊前進。邊將隊形進一步展開,
在遭遇射擊後會有更明確的配合。
處於較前位置的日軍可能會采取低姿態向前躍進,
利用各種地形地物、快速縮短雙方距離,
迫使中國軍隊火力轉向對其進行攔阻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