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料敵之先(七)(1 / 2)

第二百四十八章 料敵之先(七)

在原曆史時空。

國民黨74師師長張靈甫,

最後在孟良崮遇到了解放軍的"常勝將軍"粟司令員。

結果兵敗喪命。

於5月17日被華東解放軍擊斃在孟良崮的一處山洞中。

現在由於吳大雄的到來,

不知道曆史發展的軌跡是否會改變?

兩軍對壘,此番征戰又將如何?尚未知曉。

要單講張靈甫這個人,還是可圈可點的。

張靈甫此人對日作戰期間十分勇猛。屢立戰功。可謂對國家有功。

而且其文武雙全,同時代幾乎無人可比。

北大曆史係畢業。黃埔軍校第四期的資曆。

尤擅長書法,被當時書法界泰鬥於右任直誇:

"奇才,奇才,後生可畏!"

他的書法吳大雄曾在互聯網上搜看過,

臨碑古貼的匠氣功夫的確深厚。古樸典雅、自然。

然則筆鋒含蓄過多,未來發展格局受限。

美則美矣!卻非亂中取勝之道。

軍爭者,無所不用其極。

也許張靈甫恰恰輸在這個微不足道的地方。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他往往自視清高,不能容人。與其他部屬同僚之間相處的並不容洽。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去他與整編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的關係。

當得知七十四師被圍的消息後。李天霞師長的心情複雜極了。

張靈甫和李天霞同為黃埔畢業,又同是第七十四軍軍長王耀武的親信。

一九四六年,國民黨軍整編時,兩人暗地裏競爭"王牌"師師長的位置,

結果張靈甫因得到原第七十四軍兩任軍長俞時濟和王耀武的支持,

而把李天霞擠了下去,李天霞對此一直懷恨在心。

張靈甫發覺被圍之後,

曾向第一兵團司令長官湯恩伯請求。命令李天霞部火速增援。

在原曆史時空,李天霞受命之後,隻派出一個團的兵力,

還冒充旅部番號,進至沂水西岸後,止步不前。

最終不但沒有借上力,還把沂水西岸的陣地也丟了,

導致張靈甫的另一個旅被共產黨軍隊分割出去。

張靈甫在電話裏向李天霞的一位團長發火,

說他已經稟報國防部,整編七十四師的右翼要是出了事,由整編八十三師要負責。

李天霞也不是易與之輩。順水推舟,立即命令這個團歸張靈甫指揮。

可同時又給他的團長打去電話,暗示部隊遇到情況就撤退。

這還不算完,李天霞的整編八十三師不但沒有再向孟良崮靠近一步,

而且主力開始全部向東收縮,

最終與整編七十四師拉開了一段無法彌合的距離。

後來一看上麵的老頭子發火再想援救,為時已晚。這是其一。

其二,張靈甫率部隊上了孟良崮後。

在蔣介石的嚴厲催促下,十五日,

湯恩伯離開臨沂前往孟良崮前線。走到一半的路程,

就碰見剛從孟良崮跑出來的兵團副司令長官李延年。

李延年對湯恩伯說"七十四師現在很危險。共軍到處都是埋伏。"

勸湯恩伯不要再向前走了,因為垛莊已經被共產黨軍隊占領,

救援機會不大。更何況,圍城打援乃是共軍常用的手段,不可不防。

一旦陳粟所部大軍掉頭南下就麻煩了。湯恩伯一聽立即返回了臨沂。

這種情況下明顯有見死不救之嫌。

但也說明張靈甫與湯恩伯之間也有著不小的矛盾。

老蔣在獲悉整編七十四師被殲滅後,

認為是內戰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為此,第一兵團司令長官湯恩伯被撤職,

整編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被撤職留任,

整編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被撤職押送軍法處查辦。

然而已經於事無補了。這是其二。

說他不能容人,還有一件事對張靈甫影響很大。

那就是轟動一時的"古城殺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