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無影可能是因為塔身高大且又呈圓錐形,
加之周邊都是狹窄的胡同,塔的影子往往隱沒於胡同兩側牆壁的投影之中,
所以無論在日光下還是月光下,無論從任何角度,
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但當時的人們認知有限,
又怎麼可能知道呢?
"吳大哥!這座白塔有什麼特別嗎?為什麼你看得這麼專注?"
"哦!沒什麼。隻是想起了當年的一位故人,
早年我們曾在這裏拍過合影留念。可惜物是人非。
我這位故人死在八年抗戰期間。"
"那可真可惜,吳大哥,沒想到你對北平這麼熟悉。
你在這裏生活了幾年?"
"我麼。"吳大雄笑了。
這座白塔倒沒有什麼稀奇,隻是這座白塔頂端卻有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因為吳大雄在另外一個時空多次來北京旅遊。
也參加了不少紀念抗戰曆史的活動。
所以他知道,那位抗戰老兵講得故事中所提及的白塔。
就是眼前的這座白塔。
白塔頂端珍藏著幾本私人"日記"和一些珍貴的相片。
一直到1978年妙應寺白塔大修時,才被發現。
施工人員在塔頂一個夾縫中發現了幾本"日記"手稿。
記錄者是普通市民,叫羅德俊。
1937年,他參與了白塔修繕工作。
"日記"記載的內容令人動容。
今年重修此塔,適值中日戰爭。(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日軍占領北平。
從此戰事風雲彌滿全國,
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塗炭,莫此為甚,槍殺奸掠,無所不至,
兵民死難者,不可勝計,
數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領華北數省。現戰事仍在激烈之中,
戰事何時終了,尚不可能預料,國家興亡難以斷定,
登古塔,追古憶今而生感焉,
略述數語,以告後人,作為永久紀念。
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1937年11月5日)——羅德俊。
從手稿上略顯潦草的字跡不難推測出,
羅德俊當時是滿懷憤懣之情,寫下了這些文字和拍下這些相片,
文字資料彌足珍貴。相片更是有不可替代的曆史價值。
"隻是時機不到,還是暫且讓它留在這裏吧!"
想罷。
吳大雄言道:"太傷感的事,咱不提了。
走吧,傅冬菊同誌,我想你父親和孫立峰軍長,
閻高參正在等著我們呢!"
吳大雄和傅冬菊再一次見到了閻高參閻又文。
很快,從閻又文的嘴裏知道了許多有用的信息。
就在這幾天,不知道有多少人難過的象熱鍋上的螞蟻。
南京方麵現在是一天三個電話催促傅作義將軍放人。
加上其他方方麵麵求情的,遞關係的也從沒有間斷過。
傳作義可以說不勝其煩。
但也是沒辦法,有些事情他不出麵是不行的。
當下輿情洶湧。一個處理不好,就是萬劫不複。
南京老蔣居然把小兒子蔣緯國親自派到北平。
勸說傅作義。看能否回心轉意。
傅作義婉言相拒:"請向總統致意,時至今日,一切全晚了……"
蔣緯國忙說:"不晚不晚,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我父親希望傅長官能顧全大局。以黨國安危為要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