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段(2 / 2)

有的讀者可能會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夫妻之間的必修課,等時間久了,兩個人適應了就好了,並且還會搬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等話來搪塞。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心理學家阿森特和林德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從科學的角度係統地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實驗通過巧妙的安排,讓參加實驗的人每次都可以聽到其合作夥伴是怎樣評價自己的。他們安排了四種實驗環境:1)先進行否定評價然後進行肯定的評價;2)一直進行肯定的評價;3)一直進行否定的評價;4)先進行肯定評價然後進行否定評價。

結果顯示,聽到第一種評價的人對自己的合作夥伴的喜愛程度最高,聽到第二種評價的人比較喜歡自己的合作夥伴,第三種較低,第四種最低。盡管一個人總是對一個人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但他獲得好感也沒有先否定後肯定的多。

從這個結果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喜愛程度,除了態度外,還取決於態度的變化。這不禁使我聯想到生物課本上冷熱感覺的定義:溫度的變化引起冷熱的感覺。可見變化在感覺中的重要作用。兩人之間的美好感情是一種高層次的感覺,但也沒有逃脫她作為感覺的本來秉性。長久地處在一種平穩的狀態中,人就會迷失自己,同時也會感覺不到自己交往夥伴的存在。就像我的那兩位同學那樣,盡管他們有外人羨慕的家庭生活,互相也找不到對方的缺點,但這種相互的迷失卻時時困擾著他們。

據有關方麵報道,中國的離婚率逐年提高,其中第三者插足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眾所周知的社會轉型期的道德標準混亂外,還有重要的心理原因。按照阿森特和林德的實驗結果,一個陌生人對我們的讚許比配偶的讚許會更加具有吸引力。因為從配偶那裏得來的讚許也許隻是一頓家常便飯,而從陌生人那裏得來的卻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因此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記得曾聽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年輕人剛剛參加工作時,是獨身一人。在他們公司的拐角處,有一個常駐的職業乞丐。每當發薪水時,這個年輕人都給他一筆可觀的乞費。乞丐開始是千恩萬謝,不過慢慢也就習以為常了。但後來這位年輕人娶妻生子,生活負擔日益加重,不得不取消這筆乞費。一次,乞丐攔住了這位年輕人討錢,年輕人不得不如實說明了原因,而乞丐卻對這位善良的年輕人喊道:“你怎麼能夠把我的錢給別人呢!”

把我們自己比做那個乞丐實屬不雅,可事實上這是人類的一種尋求積極變化的天性。夫妻乃至戀人的相處中需要不斷地創造新的情趣,平平淡淡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生活,當然也不是真正的生活。

既然人類的天性如此,那麼我們在交往時便不妨使用這個技巧,剛開始交往時,應該稍微壓抑一下對別人的好感,等到後來才表現,這樣會更受人喜歡的。⑧思⑧兔⑧網⑧

第三卷 其他交往 網絡社會中的人際關係

網絡社會中的人際關係,簡稱網際關係,就是以網絡數字符合信息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體鏈接中實現的人—機—人互動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係。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多維性和全球性。多維性是社會關係的基本屬性,當互聯網以其傳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將地球連接成一個小小的村落時,網際關係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在我們無法想象的空間中蔓延、伸展著,這樣的多維性使得現實“熟人社會”中的人際關係相形見絀。網際關係突破了種族、國家、地區等各種各樣的有形或無形的“疆界”,真正體現了全球範圍內的人類交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無限互聯”及“無限關涉”。因此,網際關係是迄今以來人類所麵臨的最為複雜、最為廣泛、最為寬闊、最為開放的關係結構。

——虛擬性。網際關係的虛擬性根源於網絡世界的人工構造性。網絡世界是人類通過數字化方式,鏈接各計算機節點,綜合計算機三維技術、模擬技術、傳感技術、人機界麵技術等一係列技術生成的一個逼真的三維的感覺世界。進入網絡世界的人,其基本的生存環境是一種不同於現實的物理空間的電子網絡空間或賽伯空間。這樣,一方麵網際關係的虛擬性是與實體性相對的。交往主體隔著“麵紗”,以某種虛擬的形象和身份溝通、交流著,交往活動也不再像一般社會行動那樣依附於特定的物理實體和時空位置。另一方麵網際關係的虛擬性並非與虛假性等同,盡管由於人的惡意操作它會墮落變質為虛假。在人工構造的虛擬情境中,網絡賦予人一種在現實中非實在的體驗,從功能效應上說這是真實的。所發生的虛假關乎於交往者的德性,而與網絡的上述功能無關。

——不確定性。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社會關係:親戚、朋友、同事、鄰裏、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熟人型”的,其交往活動依附於特定的物理實體和時空位置,並受著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