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段(1 / 3)

為穩定的社會價值觀念文化的支撐和規約。而在網絡世界裏,盡管計算機專家可以將一切信息還原為數字“0”或“1”,換言之,信息在其構成上是確定的,但是信息的龐雜性、虛擬性和超時空特征使得作為行為目的、意義和情感的傳播通道並不是清晰可辨的。同時,網絡世界是一個開放多元的世界,它跨越了時空的地理界限,但卻無法聚合曆史文化的差異。這些都使得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網絡交往易變、混沌,網絡世界中的人際關係也因此充滿了不確定性。

——非中心化。網絡交往突破了人們現實社會行為所具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互動特征。當你隨著網絡進入他人的行動空間,或進行在線交談、網絡討論,或進行超文本的創作和閱讀時,他人也同時進入了你的行動空間中。沒有了專家平民之分,沒有了作者讀者之別,每一個網絡參與者都是處於一種交互主體的主體際界麵環境之中。互聯網技術消滅了“客體”這個字眼,消滅了權威式中心化的主體意誌,而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體間交往,所形成的網際關係是非中心化的。

由此可見,網絡世界的人際關係賦有與現實社會人際關係所不同的新內容、新特征。網絡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大大突破了現實生活中人的社會階層、地位、職業、性別等差異,意味著個體間的真正平等;增強了主體的道德選擇、自我評價的行為能力;使道德個體的個性化和主體性得到提升和確證,從而拓展、延伸和強化人性中的品德結構和倫理氣質,促進了人的完善和發展。但是它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道德情感日益淡漠、非理性行為激增、道德人格異化加劇等負麵價值,如“網絡幽閉症”、“網絡飄移症”,網絡欺騙、犯罪行為等。在錯綜複雜、超時空的網絡交往中,對交往主體來說,在現實中的是非感、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感、榮辱感、尊嚴感等被拋入了一個無邊無際的虛空地帶,由於網絡人際關係的虛擬性、不確定性、多維性、使得主體的道德認知、道德意識失卻了穩定的地基;另一方麵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充斥使得主體的價值選擇趨向盲點,這些都使得網絡中的人際關係以及形成的人群,缺乏基於道德、價值共識所具有的在情感、責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機製上的內在張力。因此,一方麵是網際關係內在張力的貧乏,另一方麵是網際關係外在維係的空缺,這或許就是網絡關係在充實潤澤人的正向發展,卻同時又設置種種障礙的人文原因。

因此,既然我們無法根本上改變網絡技術的虛擬和數字符號特征,不如切合實際地做好:一是增強主體的自律,理性和良知是網絡世界的精神家園;二是構建網絡倫理文化,培植網絡社會的人文精神。

第三卷 其他交往 由此可見你的人際關係

一般而言,單身女性比較不擅於照顧嬰兒。也可以說是不習慣,但是答案並不盡如此。當然,在外麵有時候會碰到不認識的小寶寶,也會有很會逗弄小寶寶的女性。

那麼,為什麼會有此差別呢?

在此,考慮的原因之一是,不僅是對於小寶寶,而是對於男性方麵人際關係的基本技術。在這方麵可以看出女性對自己自信的問題。

很會逗弄小寶寶的人,其內心中不會有“被討厭怎麼辦”的不安。

心裏的情緒表現在臉上,或是從態度中流露出來,這種不安感和不信任感就傳達到小寶寶身上。小寶寶就會表現出相同的感情。

大人的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睡著的小寶寶,你一接近他就醒了。你認為小寶寶會有哪種反應?哭出來?笑出來?再睡回去?咳嗽?你的選擇可見你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