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複出來。他們所謂的“擁有很多熟人”,其實形同“在我所念的的大學裏有許多學生”的說法。這是因為他們會在無意中,將自己身旁存在的大批同學稱之為“人際關係”。然而這根本稱不上人際關係。
無論認識多少位同年齡的學生,也隻不過是相同類型的人們大量聚攏在一起罷了。這種情形就人際關係而言幾乎毫無意義。比起相同類型的100人聚集而成的人際關係,即使隻有5位成員但全屬不同類型人物的人際關係,反而更具人際關係素質深度。
上班族通常所指的人際關係,幾乎也隻是同性質人們大量的聚集而已。或許有人認為隻要公司或行業不同,類型自然有所差異,然而所謂上班族,無論如何地仔細分類,仍然可以視作單一類型的人們。
第三卷 其他交往 快樂來自於真實的人際關係
也許你很熟悉這樣一種經驗:某天你陪友人參與一群陌生人的聚會,因為人不熟,沒太多的共同語言,可你又不能退出,還得禮節性的交談,三個小時過後,在回去的路上,你的內心是什麼感覺?同樣一個聚會,是你大學畢業同學的十年聚會,可能聚了一天,分手的時候,你的心裏湧現的又是什麼感覺?我想你肯定會說,這兩個聚會的性質不同嘛,當然是前一個聚會人坐在那裏很不自在、很別扭,讓人有無聊、乏味之嫌;後者則與前者大相徑庭,老同學闊別十年,同窗學情,難得一朝相見,噓寒問暖,談天說地,氛圍自然親切怡人多了。
俗語裏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或“我跟你很有緣”、“我和你說話很累”的話。在人際交往的過程裏,人們往往因著不同的人、環境和主題而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人際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每一次的交往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及反應:有人可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至交”;有異性朋友可能第一次見麵就彼此來了“感覺”,遂發展成戀愛關係;也有人可能第一次談話不投機,性格迥異,便草草收場,以後再也不聯係了。凡此種種,我們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素讓兩個人的關係短時間拉近?或者疏遠?或一見鍾情?或話不投機?
心理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在人際互動的過程裏,除雙方的價值觀與信念(或稱心態)的差異影響溝通的效果與品質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非理性的元素能導致溝通質量的高與低,那就是——溝通中的雙方心靈的開放程度及對對方心理需求的滋養與滿足狀態。如雙方在談話或任何形式的互動裏,能最大限度的開放自己的心理與情感空間,勢必帶給對方在人性深處更多的了解、理解及共鳴,這對心理健康的支持是非常有助益的。如果二人的價值觀與信念有較多的“交集”,再加上坦誠的心理互動,將會帶來他們合作與友誼的“雙豐收”!即使二人的價值觀及信念的差異較大,不能共事合作,至少也能促使雙方發展良好的友誼。
依據人在人際互動中心靈開放的程度,可以把人際關係分為六種型態:
一、孤島型。
此時的心靈處於完全的封閉、退縮狀態,緊緊關閉心門及感覺,如同置身於一個“孤島”之上,比魯賓遜漂流在“孤島”上還要寂寞,至少魯賓遜還能和與一條他相依為命的狗交流。而這類人沒有任何的開放與溝通,冷漠的對人對己,非常的孤獨,內心處於寂寞、匱乏、無聊的狀態。假如要對心理健康及心靈滋養的程度打分的話,那麼孤島型則是零分,即心靈得不到任何的滋潤與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