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段(2 / 3)

二、儀式型。

在人際裏表現為寒暄、問候及固定儀式的狀態。僅限於表淺的人際接觸。如在電梯裏遇見認識的人,隻是點頭微笑問好而已。若有人隨口問你一句:最近好嗎?你正好心情糟透了,告訴他你很痛苦,並痛苦失聲,你猜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對方一定會嚇壞了!為什麼?因為對方的問候並不是真的要關心你,隻是隨便問問罷了,何必當真?在這樣的互動裏,儀式型要比孤單一個人要有所進步,可讓心靈得到一、二分的滋養。

三、社交型。是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每個人隻談及與自己的角色有關的內

容,完全不觸及內心的情感。如隔壁鄰居大媽們在聊天時,隻談誰家的媳婦孝順、孫子可愛;賣電腦的哥們隻談論電腦行情、業務情況;女孩們在一起評論流行時尚;老板們談論生意難做,等等。這樣的一種社交狀態,維持著彼此的關係不至於疏遠,卻很難有再進一步的進展,它對心靈的正麵滋養比儀式型的人際關係要提升了七八分。

四、嗜好型。

你熟悉這樣的畫麵嗎?一群人在餐館裏大行酒令、山侃海吹,個個嘴裏嚼著肥肉、噴著酒氣,這時恰好年輕的女服務員走過,一人大叫“服務員,你長得好漂亮啊!”“是啊,”“是啊,”桌上的“酒友們”立即隨身附和著……

嗜好型是兩個人因著共同的興趣、夢想、嗜好而在一起交流,比如遊泳、爬山、跳舞、蹦極、讀書、畫畫、娛樂等,在從事這些活動時人的心靈處於較開放的狀態,對彼此的心理有極大的滿足和滋養。當然,嗜好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區分,前一類是健康的嗜好,還有一類諸如喝酒、賭博等不健康的活動嗜好。在這些活動的過程裏,對人的心理滿足能達到十分左右的程度。

五、心理遊戲型。

比如,戀愛中的一個男孩對女孩在晚上約會後分手說,明早你是希望我推醒你還是叫醒你?又比如,你的朋友總是向你哭訴說她的男朋友對她不好,她不想和他好了,問你她該怎麼辦?你看她一臉痛苦的表情,就幫她出主意,建議她幹脆分手好了,可你一建議她,她又說她有多麼愛他、離不開他。再過幾天,她又會來找你抱怨……又重複上一次的過程,弄得你拿她沒辦法,滿心的好意頻頻受挫。以上的兩個例子中的男孩和女孩都是在玩“心理遊戲”。玩“心理遊戲”的過程裏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的滋養程度大約有三四十分。可是,玩“心理遊戲”的人常常活在虛幻的世界裏,他們不能簡單、直接的表達自己的內在需求,而采用所謂曖昧、迂回的方式溝通。“心理遊戲”一麵讓他的內心得到滋養,一麵又勾起他生命的“原始創傷”,使其他的心靈再度受傷,如同飲鴆止渴般自欺欺人,並錯過與人之間的深刻接觸。

六、親密關係型。

久別故鄉的遊子在見到母親的那一個片刻,所有的壓力與憂愁刹那間便煙消雲散;身陷情網的男女戀人的一個眼神、一絲微笑都能除卻對方心頭的煩惱與不快。實際上,真正能豐盈與提升我們生命品質的營養元素是親密關係。它包括父母雙親、男女愛人、兄弟姐妹、及一切至親好友,涵蓋你的一切親情、愛情與友情。

情出於真,真生出親。親密關係是人心靈的潤滑劑,是生命豐富與成長的維他命。從小在缺少親密氛圍下成長的人,比較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難以創造溫馨、和悅、寧靜的心靈狀態,在親子關係、婚姻關係乃至人際關係上將會遭遇更大的障礙及挫折,生命的小溪時常處於幹涸、斷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