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緯國一本正經地回答道:“因為再過不久,我就沒有資格再穿軍裝了,所以今天給媽送行,特地讓媽看看我穿軍裝的模樣。”宋美齡追問道:“為什麼嚴蔣緯國就簡單地說了一下,軍中強製限齡退役的製度。
宋美齡在大陸時,就不問軍中之事,到了台灣更是不聞不問,限齡退役這種事,她還是第一次聽說,於是問道:“那何敬之(應欽)為什麼可以繼續穿?”蔣緯國說:“那是上將,終身製。”宋美齡終於明白了。
這時,蔣經國也到了。蔣緯國一見他,也站起來行了個軍禮。蔣經國皺皺眉頭道:“在家裏幹什麼來這一套?”蔣緯國還未回答,來美齡已經開腔了:“緯國做軍人還可以嗎?”蔣經國不知前麵已有文章,隨口說:“他本來就是軍人,幹得很出色呀!”宋美齡問道:“既然他幹軍人很出色,為什麼要辦報請退役手續?”蔣經國這才知道是為這門子事,隻好說:“緯國中將期齡到了,不過我馬上準備交代給他辦升上將的事體。”就這樣,蔣緯國總算從中將升為上將。
蔣緯國升為上將所借之“光”有直接的,比如他的身世,也有其他類型的“光”,如他的口才、衣服等等。具體地講,一個人可借光的來源不一定是直射的,有些“光”雖令人覺得不那麼明顯,卻也仍具威力,不可小瞧。下麵略舉凡例:
①隔幾輩的祖上也有光可借。
中國人習慣續家譜,重出身,愛攀名人之後也重名人之後。劉備明明是個編席賣履的小販,卻攀了個皇族之後,被尊為是皇叔,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等一批文武,就捧著這塊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後無後,還是個人和家族的事,名人無後卻成了國人的遺憾。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紀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後人,後人為大。雖然後人不能盡續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對世人來說,有一條血緣的根傳下來,總比無聲的遺物更惹人懷舊。人們尊其後,說到底還是等其人。這是一種紀念,一種傳揚,要不怎麼不去找出秦檜的幾世孫呢?清朝乾隆年間有位叫秦大土的名土過嶽墳,不由感歎道:“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可見前人與後人還是大有關係,名人之後更是關係重大。對越是功高德重為民族作出犧牲的逝者,人們就越尊重他們的後代,好像隻有這樣才能表達對他們的感激,贖回生者的遺憾。
丈夫可得益於名妻。
席慕蓉女士的丈夫劉海北先生所寫的(家有名妻席慕蓉)一文,即在調侃的語氣中表達了對身為女強人之妻的無限敬意和愛意,不妨摘幾段以饗大眾:
“有一件常常發生的事是給我做介紹的時候,介紹人為加深對方的印象,常在介紹完了我的姓名、職業、學曆甚至生辰八字以後,再加上一句,‘他就是名妻的先生’。日後可能沒有幾個人還記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記得我的婚姻狀況。
那麼,難道名妻沒有帶給我任何的方便嗎?其實不然,讓我再舉兩個例子供您參考。
名妻的讀者,大多是正在大專就讀,或剛踏出校門進入社會擔任某基層工作的青年們。記得有一次計劃全家出遊,名妻打電話到某飯店訂房。訂房小姐說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間都已訂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補。當名妻一報上姓名,對方說:‘您隨時來吧,一定有房間留給您。’真是痛快極了。”
③要活用自己的籍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