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段(3 / 3)

北洋政府時期前後有七個總統及執政首腦,他們中有六個是行伍出身,唯有徐世昌是無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凱,投其所好,因緣際會,扶搖直上,最終躋身總統寶座。

徐世昌,清鹹豐五年九月(1856年10月)生於河南開封,城內的雙龍巷是他出生地和少年時代活動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個籍貫;據徐氏家譜考證,徐世昌的遠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勤縣,這是他的第二個籍貫;乾隆年間,徐家又從北京大興移居天津。徐認為大興是他的第三個籍貫,天津是他的第四個籍貫。

別人也許會覺得有這麼多籍貫是個麻煩,而徐世昌卻利用這多處籍貫大作文章:他跟袁世凱論河南同鄉,跟馮國璋、曹輥論直隸同鄉、與錢能訓、孫寶琦論浙江同鄉。涉足社會,處處得到同鄉的幫助。

綜上所述,借光的辦法很多,光的來頭也千奇百怪。我們應當多用心挖掘。有些人、物、事、情,乍看起來與你八杆子打不著,可隻要動足腦筋,便會有文章可做。

\\

第四十二卷 處世36計 第12計 圓場計

手機電子書·飛庫網 更新時間:2007-10-9 15:34:02 本章字數:9828

——如何打破人際關係中的“僵局”

做人受歡迎其實就是深諳人際交往中的方圓之術。在需要“圓”的時候圓通一些,便能在複雜的人情關係中,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這種做人的技術就是善於四場,它的功能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調解糾紛,化解矛盾,避免尷尬,打破僵局。

從主動的角度說,是別人出乖露醜了主動打打圓場,為人數場;他人陷入窘境,主動解圍,去給他找個台階讓他下得了台。

從被動的方麵講,自己造成失誤時,要善於撲救,自圓其說;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權達變,打破冷場堅冰;與人很有可能產生不快時,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讓對方少丟些麵子,保持體麵,從而把事情擺平,甚至變壞事為好事。

為人處世欲功德圓滿,有一個良好的人緣資源,少了圓場術的技術支持,很可能會是個“豆腐渣工程”,是隻能說說而不能達到的幻覺,頂多像肥皂泡一樣“一圓即滅”。

1.世上沒有經勸的架

沒有矛盾與糾紛,人際交往中就沒什麼場可圖,少了尷尬和僵局,也無需講什麼調解和說和。反之,隻要有這些事,就免不了勞駕和事佬們來顯顯身手。事實上,隻要圓場有術,世上沒有勸不開的架,沒有解不開的死疙瘩。

不曾在眾人麵前與找茬兒吵架的人發生過糾紛,就不會了解下麵的事實:吵得難分難解的雙方(包括挑釁的一方),無不希望趁早收攤。但是,由於那些起哄的圍觀者在旁邊注視,想收都收不了。於是,雙方的話越來越尖銳,口氣也越來越硬,甚至演變為扭打的場麵。當爭吵的雙方拳打腳踢,而圍觀者還在做壁上觀,無動於衷的話,那就真讓人感到有些“悲哀”。

這不是在車上或是馬路上的打架,在場的全是同一個工作場所的同事呀,這時候,打架的雙方都會想:“這些人的本性全都顯露出來了。

由此可見,如果你能出麵解圍,他們在心裏對你的感激,肯定像濤濤江水綿綿不絕,而你的“人情水果”落得一地自不必說,當你需要人來為你解圍時,也會有人甘心為你費這個口舌,你也能免受些皮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