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錢剛的日誌(1 / 2)

隨著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如皋市區不斷向周圍農村擴張,沿江鎮改稱為城南街道,楊莊村與天堡村合並後改稱為天堡居民委員會,楊莊村作為行政村徹底消失。不過有人問我住在哪裏,習慣上還是說自己住在楊莊。

作為一個生活在農村的人,生活環境這麼多年來一直在變,而且變化很大!不過沒想到從小生活的農村變來變去變沒有了!

集體的時候,我們生產隊(組)共有三十幾戶人家,那時隊裏已經買了拖拉機脫粒機,逐步實現機械化。由於幹部貪汙,安排勞動和記工分不合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並不高!

1982年農村包產到戶,每人大概分一畝地左右。因為田少,很少有人家自己買拖拉機收割機。農民耕田用釘耙築,割麥割稻全部用鐮刀,割完後也是人工挑到打穀場上,然後拉著石滾把穀子碾下來,沒有石滾的就在桌上砸!之後還要趁著有風的天氣,一鍁一鍁地把穀子揚到空中,讓風把夾雜在穀子裏的掩子(草屑)吹走,這叫揚場,之後還要翻曬。吃盡辛苦每熟每畝收幾百斤糧食,其中很大一部分還要上交國家;鄉統籌村提留也不能少!另外農村人每年都有勞役,多是修水利工程,自帶口糧義務為國家幹活!農民雖然辛苦,不過由於國家的戶籍製度,農業戶口想要轉成城市戶口限製很多,農村人想在城市裏謀得一份工作很不容易。農民種田虧本,不種田更虧!

後來國家的戶籍製度放開了,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生活,有些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後就在城裏定居了;還有學生通過高考從農村人轉變成了城市人,他們畢業後大多留在城裏工作。種田虧本,許多人寧可白交各項上繳也不願意種田了!這期間很多地方出現了荒蕪的土地。

之後國家又接二連三地出台了各種各樣的政策來鼓勵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先是取消了農民的勞役,09年時又把農業稅免了,之後又按田畝對農業進行補貼。這些政策絕對是好的!農村有地沒人種的現象消失了。

但是好景不長,農民剛剛償到種地的甜頭,鄉村幹部和開發商們又想方設法將土地收回!他們不允許農民自己建房,而是在農民的土地上建房再賣給農民。開發商絕對不會做虧本生意,他們賣的房子不知比農民自己建房貴多少倍!以前兒女結婚將舊房改建成新房幾萬塊錢就行,現在買套房子至少也得幾十萬!農民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現在種地的多是些五六十歲的人,他們沒有養老保險也沒有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我不想說,原因你自己揣摸),他們唯一的收入就是種地。這部分人你不讓他們種地,打算怎麼安置他們呢?

前文說過,躍進河兩岸建了十幾棟樓房,用於安置拆遷農民。由於房少人多,還有許多村民並沒有得到安置。村鎮幹部讓他們先到外麵租房,等到安置房建成之後再搬進來。

原以為建房不過三五個月,想不到這一等卻是遙遙無期!安置房利潤不大,開發商自然不感興趣。

一般人租房住也就算了,大齡男女青年由於沒有房子結婚,許多人最終選擇分手;老年人百年之後,也都死在出租房裏。房東自然不希望別人死在自己家裏,以後拒絕老年人租住!

我有一位同學名叫錢剛,也是楊莊村失地農民,他的空間日誌寫得很好,征得他的同意,我在這裏引用一下:

我本有個家,當我呱呱落地時,是在一個老宅子裏。稍微懂點事的時候,我就對大門上的那對銅環特感興趣,黃綠色的銅環和圓形的銅片碰在一起的時候,那種響聲至今記憶猶新。經過不知多少年的風吹雨打,門麵上已是一道道的溝壑,還留有火燒過的痕跡。有次隨口說它很醜,卻聽爺爺說起它的過去。自從老祖宗建立這個家園,曆經幾十代人,老宅子曆經磨難,被火燒過很多次。近幾十年來,被兵匪洗劫過,被日本鬼子燒過。每次蒙難,都是原地重建,但這對大門竟然幸運地保留了下來。關緊大門,它就為我們遮風擋雨。但我還沒有享受它的庇護多久,卻經曆了人生第一次搬家。那時命令搞居住線,老宅子終於四分五裂了,族人拆分了老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