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告白(1 / 2)

這通電話打了很久。

我和王記者用各種新聞倫理和實際案例駁斥對方,隔空辯論。

我:你們這是拿輿論裹挾人家(就是老子我)。

他:她可以選擇不出現,又不是一定要找到。

我:你們也沒有委托人(我不信小繆知道這件事)。

他:給我們打電話的每個熱心觀眾都是委托人。

我:觀眾又不是當事人,算哪門子委托。當事人沒授權,尋人就沒依據。

他:你這還是做傳統媒體的思路。實際上網上已經在自發尋人了,等熱度上去了,還能質問網友當初沒有征得當事人授權嗎?

...

類似論調不一而足,1個小時過去了,誰也沒被誰說服。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尋人活動,我不同意有毛線用?這是人家都市報的事情。

所以後來我也改變了策略,希望他能轉達我的顧慮:當事人跟我重名,也可能對我生活產生影響。

當然沒跟他說自己就是那個陳燃。

王記者講得口幹舌燥。他可能在單位,中間喝了好幾次水,最後在電話裏總結發言:“陳燃啊,我也不跟你辯了。你是沒看到那個現場視頻,要是看到了,你就不會這麼說了。”

然後一個將近40歲的油膩大哥,不無動情地說,“很感人。”

----

一直在絞盡腦汁辯駁他的每句話,直到最後這句...

我失語了,說不出話來。

當時在出租車上,已經快到采訪地點。掛了電話,我刻意拿出采訪提綱開始熟悉問題,嘴裏反複念念有詞,心裏卻一直在罵自己。

我也不知道事情是哪裏出錯了,但就覺得自己很混蛋。

無關的人在受感動,有關的人沒心沒肺。

所謂的告白我壓根不知道。

他讓我“聽著”,我沒聽;他以為我在場下,我走了。

哪怕今天,我的第一反應都不是小繆說了什麼,而是怕自己卷入一場八卦。

太過分了是不是?情緒開始控製不住地低落。

采訪也不知道是怎麼結束的。錄音筆忘了開,記錄亂七八糟,對麵的校長暢談教改經驗,隻過了耳,順風就飄走了。

我都不知道他說了什麼,也不知道回頭這報道怎麼寫。

從學校出來,沿著人行道走,猶豫再三還是打開了王記者發來的現場視頻。

是那個熱鬧的晚上,拍攝人位置靠前,讓畫麵很清晰——

舞台上,小繆剛結束演唱,喘著粗氣。但沒有過多猶豫,好像要一鼓作氣似的,他呼吸還沒平緩,就喊了一聲“陳燃——”

人群開始騷動,我很清楚聽到拍攝視頻的妹子跟旁邊的人說了一句,“什麼情況?”

他目光搜索場下,徒勞看了好幾圈,才聲音低低說,“聽著,給你唱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