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段(3 / 3)

呢?首先是他對時局判斷的錯誤。當時的少帥年輕氣盛,如日當

空,正處在事業的頂峰,這雖對他鞏固自己的東北大權起了重要

作用,但也掩飾了他的一個極大弱點,即對外交、政治上的複雜、

艱險缺乏清醒的認識,很多觀點顯得稚嫩。尤其當他看到日本國

內的政局出現動蕩,而關東軍兵力又顯得單薄時,總是一廂情願

地拿日本與中國的情形作比較,因而也更輕信日本人還不至於在◢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整個東北大動刀兵,實行全麵的武裝占領。此時盡管已有人向他

指出,日軍有可能以占領奉天為開端,逐步實現對東北的占領,但

他已完全聽不進去了。其次,他感受到了蔣介石這顆巨樹的蔭庇。

想當初東北易幟,南京在道義上和輿論上都大力支持了他。再加

上他的果敢專斷,及時處決了曆來不把他小六子放在眼裏、圖謀

倒戈的楊宇霆和常蔭槐,終使一度飄搖動蕩的東三省穩穩地掌握

在了他的手中。對這些,蔣沒有一句責難之辭,仍舊一如既往支

持著他。到了蔣、閻、馮中原大戰,他慧眼觀時局,巧辨利弊,在

三方打得精疲力竭時,及時進兵關內,把東北軍的砝碼重重地壓

在了蔣介石的一邊,不出2個月,中原大戰以蔣的最後勝利而告

終。正是由於他的入關,幫助蔣介石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使

蔣介石對這位剛入而立之年的少帥除了敬重、感激外,甚至有再

生父母之感。於是南京政府的高官任命、讚譽褒獎、特邀赴京等

等榮譽都接踵而至。並在北平設立軍事委員會分會,委任他為代

理委員長。這樣,東北軍的實力範圍就不再囿於白山黑水之間,而

是囊括了河北、熱河、察哈爾及北平、天津六省、兩市,使他獨

霸北方這半壁河山,成了名符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國

風雲人物。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真可謂春風得意、前程似錦,他實

實在在地感到自己當初改旗易幟,投靠蔣介石這步棋走得太對了。

此外,蔣在官場上所施展的各種手腕,也使他對自己當初的易幟

決定深信不疑。

1930年11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三屆四中全會。張學良盡

管連中央委員都不是,但憑他揮兵入關,助蔣勝閻、馮,平叛石

友三,實現了蔣介石統一中國的多年夙願這一豐功偉績,蔣介石

竟派出專列,特邀他進京赴會。

沿津浦線南下,而立之年的少帥不但被秀美的中華大地所吸

引,更使他難以忘懷的,是蔣總司令對他此行的重視和厚待。蔣

除派國民政府要員張群等人親往濟南車站迎接外,鐵路沿線各站,

都有地方政府官員主持歡迎的場麵,大標語“歡迎擁護中央、鞏

固統一的張學良將軍”、“歡迎維護和平、效忠黨國的張副司令”赫

---------------

張學良下令東北軍不得抵抗(3)

---------------

然在目,令張學良激動不已。而這僅僅是個序幕。車到南京,張

學良更陷入了讚美、恭維、令人傾慕的歡樂海洋中,這是他始料

未及的。

那天車到下關,蔣介石早已派來了專車迎候在那裏。張學良

在十幾輛小車的簇擁下馳上了通向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