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這話,養雞並不需要糧食,他立刻就雞血了,搓著手問道:“寧希,這個蚯蚓,喂雞?能成?”
寧希一愣,才笑眯眯的點點頭,解釋道:“用蚯蚓,比糧食好!”
聽了寧希的話,言立刻沉浸在了養雞不需要糧食的美好前景中,看著抓蚯蚓的孩子們,他不由得建議道:“孩子抓,少,讓大人們一起來?”
寧希囧了一下,實驗還沒做呢,抓那麼做啥?耐下心,寧希進一步解釋道:“抓一些,養起來,蚯蚓多了,喂雞才方便。”說到這裏,她有繼續道:“先試試!實驗!”
言也冷了,指了指興奮的孩子們不是叫嚷一句、說明他們抓到的情形,驚訝的問道:“蚯蚓,也能養?”
“當然!”寧希點點頭,不管養出來效果怎麼樣,總之養是肯定能養的,說完她也沒有繼續和言解釋,而是招呼了一直呆在一旁的流,這家夥看著一群孩子用著自己做出來的、之前無人為津的木罐子,那心裏是很興奮的,他發覺自己做出來的東西,似乎也不似沒用的!
重拾信心的流,此刻見到帶來這一切改變的寧希喊他,立刻跑了過來,微紅著臉,緊張的問道:“寧希,有事?那個木框子?”
寧希點了點頭,拿出了自己準備的計劃書,坐在了相對比較幹淨的地上,才邊寫邊給流解釋了榫卯結構,看著流恍然大悟的表情,她立刻笑道:“這法子比較簡單,木板不好切,不過我們隻需要一麵光滑的……”
流結結巴巴的指著圖紙問了幾個問題,雖然交流過程不甚方便,但好歹他也懂了如何去做,等到全明白了,他立刻飛快的點頭,拿著圖紙就打算站起來回家立刻開工。
“等等!”寧希沒好氣的看著流,她哪裏可能每天都帶著孩子們出來校外教學的?做磚的問題也是要一次解釋清楚的啊!
然,流之前就是做石器、做木器的,對於做模子什麼的比較有研究,但燒磚這碼子事就完全在他的理解範圍之外了,對磚沒有概念,那何談在溝通不暢的情況下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於是他一臉歉意的看著寧希,希望她能解釋得更明白一些……
食住,兩手抓(4)
通過言語行動到不到效果,看著正在興奮的抓著蚯蚓,不時的還跑過來和她炫耀一下的孩子們,寧希抽搐了一下嘴角,不然下午的課也都是課外教學吧?由她親自指導那些大漢們幹活,和泥、砍木頭什麼的,應該還是能夠實現的吧?
想到這裏,寧希進一步多想了——然後夫妻般負責堆砌土窯,等到了晚上的老人班,那就可以生活把土窯烘幹了,生火這點小事相信部落內的老人們都是樂意去做的,畢竟這也是體現生存價值的一種手段。
寧希摸了摸下巴,回憶起了曾經的生活——隔壁鄰居家的老兩口,都已經七十多歲了,可就是不服老。
就比如說吧,冬天下雪的時候,周圍的年輕人一邊都會很默契的多掃一段雪,大家平均分配就是這老兩口家門弄幹淨了,可這老兩口見了非但不喜,反而吹胡子瞪眼睛的。
倒不是他們真的不喜歡,也不是要和年輕人們鬧別扭,而是他們不想被人當成沒用的人,這樣會讓他們自己認為自身沒有生存價值,就好像是幹了一輩子、忽然退休之後的那一段時間裏,總是很不適應一般。
點火烤爐子,工作不複雜,但是她可以把這事說的很重要啊!這樣還能讓老人提高自己的積極性,並且不再認為自己隻能是看看孩子的“沒用的人”。而在這個勞動力缺乏、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中,“沒用”就好像是接近死亡的催命符,沒有人會樂意被這樣定位,老人們一直希望能做些什麼,自然是不想在危急時刻被部落拋棄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