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段(2 / 3)

你到處的音樂會,據我推想,大概是各地的音樂團體或是交響樂隊來邀請的,因為十一月至明年四五月是歐洲各地的音樂節。你是個中國人,能在Chopin[蕭邦]的故國彈好Chopin[蕭邦],所以他們更想要你去表演。你說我猜得對不對?

昨晚陪你媽媽去看了昆劇:比從前差多了。好幾出戲都被“戲改會”改得俗濫,帶著紹興戲的淺薄的感傷味兒和騙人眼目的花花綠綠的行頭。還有是太賣弄技巧(武生)。陳西禾也大為感慨,說這個才是“純技術觀點”。其實這種古董隻是音樂博物館與戲劇博物館裏的東西,非但不能改,而且不需要改。它隻能給後人作參考,本身己沒有前途,改它幹麼?改得好也沒意思,何況是改得“點金成鐵”!

①指蘇聯著名鋼琴家Richter(李克忒)。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日夜

蘇聯歌劇團正在北京演出,中央歌舞團利用機會,請他們的合唱指揮每天四時至六時訓練團中的合唱隊。唱的是蘇聯歌劇,由指揮一句一句的教,成績不錯。隻是聲音不夠好,隊員的音樂修養不行。指揮說女高音的唱,活像母雞被捉的怪叫。又說唱快樂的曲子,臉部表情應該快樂,但隊員都哭喪著臉,直到唱完後,才有如釋重負似的笑容浮現。女低音一向用假聲唱,並且強調用假聲唱才美。林伯怕去京時就主張用真聲,受她們非難。這回蘇聯指揮說怎麼女低音都低不下去,浮得很。中間有幾個是林怕伯正在教的學生,便用真聲唱下去,他即說:對了,應該這樣唱,濃,厚,圓滑,多美!合唱隊才恍然大悟,一個個去問林伯伯如何開始改正。

蘇聯歌劇,林怕伯在京看了二出,第二出叫做《暴風雨》(不知哪個作家,他沒說明)。他自稱不夠musical[音樂感],居然打瞌睡。回到團裏,才知道有人比他更不musical[具備音樂感]的,竟睡了一大覺,連一共幾幕都沒知道!林分析這歌劇引不起興趣的原因,是主角配角都沒有了不起的聲音。他慨歎世界上給人聽不厭的聲音實在太少。

林伯伯在北京錄過兩次音,由巫俯麗伴奏。第一次錄了四支,他自己挑了四支,因為他說:歌唱以情緒為主,情緒常常是第一遍最好,多唱就漸趨虛偽。——關於這一點,我認為一部分對,一部分並不對。以情緒為主,當然。每次唱,情緒可能每次稍有出入;但大體不會相差過遠。至於第一遍唱的情緒比較真實,多唱會漸漸虛偽,則還是唱的人修養不到家,浸入音樂不深,平日練習不夠的緣故。我這意見,不知你覺得如何?

《傅雷家書》

--------------------------------------------------------------------------------

-

--------------------------------------------------------------------------------←思←兔←網←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四日夜

剛才去看了李先生,問她專家開過演奏會以後,校內評論如何。她說上上下下毫無評論。我說這就是一種評論了。大概師生對他都不佩服。李先生聽他上課,說他教果然教得不錯,但也沒有什麼大了不起的地方,沒有什麼出人意外的音樂的發掘。她對於他第一次上課就要學生背也不讚成。專家說莫斯科音樂院有四個教研組,每組派別不同。其中一派是不主張練studies[練習曲],隻在樂曲中練技巧的。李先生對此也不讚成。我便告訴她Richter[李克忒]的說法,也告訴她,我也不讚成。凡是天才的學習都不能作為常規的。從小不練scale[音階]與studies[練習曲]這一套,假如用來對付一般學生,一定要出大毛玻除非教的先生都是第一流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