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冊大關,膾炙人口,影響極為深遠。傅雷其他許多文學批評、美術音樂評述和譯著序跋也完全可以當作文化散文來賞讀,文筆之典雅曉暢,見解之獨特精到,同樣散發著作者全部的人格魅力。傅雷的散文是卓然自成一大家的。
本書分為“旅途鱗爪”、“藝苑留痕”、“文壇春秋”和“書劄濃情”四個部分,以展示傅雷散文多方麵的神采風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沒有災情的“災情畫”》和《〈上海美專新製第九屆畢業同學錄〉序》兩篇是新發現的傅雷佚文,係首次編集。傅雷60年代致國際小提琴大師、著名音樂教育家梅紐因(Yehudi Menuhin)的十四書簡也在去年被發現,現請香港中文大學金聖華教授從中遴選兩封先期譯成中文,收入本書與讀者見麵。
本書即將付梓之際,編者又在香港《明報月刊》1968年3月號上意外的查到傅雷致傅聰前妻彌拉(Zamira Menuhin)英文書信一封。此信未收入《傅雷家書》,也未署寫信時間,但從信的內容推斷,應作於1966年8月間,即傅雷夫婦9月3日飲恨棄世前夕,很可能是傅雷最後的家書,彌足珍貴。信中情真意切,對孫兒的深愛溢於言表,又隱含對“文革”的不滿和反抗。現把中譯轉錄如下,供讀者體會和反思:……任何有關臨霄的事都使我們大為興奮,特別是媽媽,自七月以來她就一直計算著日子。再有一個月就是臨霄的生日了;再過三個星期就是臨霄的生日了……昨晚她說:“就隻有三天了。”就像孩子真的跟她在一起生活似的。
你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是多麼高興嗬!想著我們的孫兒在你的客廳,廚房,看著我們的照片,認識他遙遠的祖父母,又是多麼動人的情景!
可是,我看絕無希望有一天會見到他,擁抱他,把他抱在膝上了……媽媽倒是相信會有這樣的日子,但我卻不這樣想。
不必多謝我們的編織物,媽媽總是感到歉仄,祗能以這樣的小東西來表達對孩子和你的深愛……。
我們等待著臨霄兩歲生日會的照片。如果我們能收到他的麵圓圓的照片,我們會多高興呀!
生活到處都困難,我們要不斷地“改造”自己,要克服每一點一滴傳統的、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的思想、情感及積習。我們必須消滅一切古老的生活哲學,古舊的社會規範。
對於一個在舊社會生活過四十年以上的人,滿腦子“反動的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觀念”,他(毛澤東的)所行的“自我改造”自然會困難重重。我們在艱辛與痛苦之中盡了最大努力,以求達成目前“文化大革命”所提出的要求。
我隻能每次閱讀五分鍾。報紙上的長文章都是媽媽給我讀的。這封信是經我口述由她打的……非常想念你們。
爸爸媽媽
(《傅雷散文》即將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目錄頁列寧工作室?LENINSTUDIO版權聲明:本電子書所有權益都歸原書作者所有,電子書純屬網絡交流學習使用,謝絕它用,否則一切法律後果自負。上一篇下一篇
傅雷的內心之死■作者:劉鵬凱
早在80年代初,一冊《傅雷家書》曾經風靡中國的大學校園,幾乎所有人為那些家書中充滿諄諄教誨、真誠交流感動。我不知道感動之餘,剩下的奢侈是如何打發的,是被感動所感動了,還是被欲望所欲望了。我隻知道曆史的傷疤一旦被強硬地揭開,依然會令人產生長久的灼痛感。
有一種目光和善良總讓人感激不盡,這是人們天然的對睿智的崇敬和期待,是對可能出現的坐標和參照係不斷的追尋,它對於充滿愛和力量的藝術飛行以及著陸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