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相信,這一切絕對不是傅雷的錯。\思\兔\網\
摘自《珠海特區報》
重寫篇:一本愛讀也怕讀的書--評《傅雷家書》■沈敏特[一點說明] 2001年7月,《同舟共進》發表了我的《一本愛讀也怕讀的書》;之後,幾個刊物轉載了這篇文章,也有讀者來函或友人來電,表示大體認同。原因大概是因為:一、我對《傅雷家書》的評論,著眼於展示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二、我對傅雷先生的分析,著眼於中國知識分子這一個特殊群體的命運;三、我對傅雷先生及夫人的悲劇的描述,著眼於中國文化這一個特殊文化類型的能量。2003年1月,傅雷先生的二子傅敏先生重編的《傅雷家書》,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將它稱之為"重編本"。關於這個本子與原編本的區別,新增多少,調整和改正了哪些誤植之處,傅敏先生已在《編輯說明》中說明了。與"重編本"相比,我的文章就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唯一的"出路"是重寫;使這篇文章能夠反映"重編本"的全貌。為此,我兩次與傅敏先生通話。他十分謙遜,除一處與背景的事實錯位,他指出了,其他的,他也許更願意尊重評論者的自由發揮。重編本《傅雷家書》的責任編輯邵丹女士,也對重寫評文表示了希望和支持。
(一)
《傅雷家書》是我愛讀,也怕讀的一本圖書。
愛讀,是因為它是一本使人獲益匪淺的難得的圖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它一印再印;當第五版時,又編入十四封新發現的信函;據1998年的統計,已累計發行一百萬冊,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而2003年1月出版的重編本,據說第1次印刷,全數被發行部門訂購。這說明《傅雷家書》依然是讀者十分關注的讀物。我想,這是因為,盡管中國涉及家庭教育的圖書數不勝數,名人家書見諸公開出版物的也難以統計,但像這樣一本內容豐富、細致入微、文化品位甚高的"教子篇"仍屬罕見。
怕讀,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一位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連同他溫厚善良的夫人,不明不白地走向了毀滅。我說"不明不白"是因為當他們寫下遺書時,十分清醒地執守著自己的每一項責任,交還友人委托代修的手表,贈給保姆的生活費,賠償親戚寄存而被紅衛兵抄家沒收的飾物,甚至留下了自己的火葬費53.30元。但他們卻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活下去的原因;既非"畏罪自殺",也非"以死抗爭",總之是"不明不白"。對此我不忍卒讀。
二十多年來我反複閱讀,此次重編本我又再次閱讀,也許正是為了探尋這"不明不白"之謎。這絕不是個人生死之謎,而是一代(也許不止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死之謎,它連接著我們民族的盛衰。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謎早已解開,不值得羅哩八嗦,舊事重提。我卻以為,萬勿過分樂觀。每一個民族的嚴重挫折都連接著它整個文化曆史土壤和世界的風雲變幻,一下子能夠鬧明白是不符合規律的;即使鬧明白了,能否深入人心,化為整個民族的發展動力,依然千山萬水,豈能一蹴而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前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總理代表整個日耳曼民族跪在猶太人的墓前虔誠地懺悔,至今卻還有新納粹主義者時時興風作浪;後者至今不願反思,死不認賬,震驚世界的"教科書事件"一鬧再鬧。"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給我們民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損傷。確實,我們的一位偉人對文化大革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