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了文化大革命發生的深層次的原因。但偉人的認識不等於是大多數人的認識。而導致文化大革命發生的曆史文化因素並不會因為少數先進人物的認識而隨之消失。魯迅當年抨擊的舊傳統我們今天還會遭遇,有的還達到了變本加厲的程度;當然,它會不斷變幻出更"時尚"的形式。也許那些對曆史漠然無知的年輕人更容易被這"時尚"所迷惑,不知道舊瓶固然可以裝新酒,而新瓶也可以裝陳酒。
曾國藩的家書保存至今共有330多封,是名人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在數量上《傅雷家書》與之不能比較,但《傅雷家書》內容的豐富深刻、精微細致卻是獨具優勢的。
《傅雷家書》的文化格調應該說是"頂級"的。傅雷本人對古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鋼琴大師的傅聰。樓適夷先生稱其為"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是並非誇大其詞的讚揚。
傅雷深刻地懂得,藝術即便是像鋼琴演奏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humain(按:法文"人"的意思),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以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不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的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並且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交往,以至於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要人立直",也使我這個讀者印象深刻。
在此,我特別要提到重編本新增的三十四通中,有二十三通是母親朱梅馥女士的信。這些信件在讀者麵前偉大女性的親情和人性。
在人性中,母性是最偉大、最無私的。再加上朱女士又是一個既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開放通達的女性,她的母愛中融合了文化之美。在那環境險惡的年代,在個人安危毫無保障的日子裏,她心係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克製著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堅強、安詳、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送給漂泊異國他鄉的親人。一件為孫兒一針又一針織出來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卻為"禮薄"而不安;為了讓孩子在異國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她一絲不苟地寫下了幾個菜肴的製作程序,唯恐疏漏一個細節。
最終,她跟隨著傅雷走上了不歸之路。她不知道正在發生的一切究竟為了什麼,但她明白傅雷的人格尊嚴已將不能忍受這樣的踐踏和侮辱;她和他攜起手來,把生命融合一起,邁步永恒。對她來說,其中更多的是殉情的美麗。
人性如此美麗的女性,懷著偉大的母性,走了!
我們隻能說,這是美的毀滅!
而我們必須追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不能保護美,創造美?為什麼我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美的毀滅?
如果有更多更多的人,共同發出這樣的追問,我想,這是人類的希望!
(二)
《傅雷家書》的直接受益者當然是傅聰。傅聰說:"我一天比一天體會到小時候爸爸說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我在藝術上的成績、缺點和我做人的成績、缺點是分不開的;也有的做人缺點在藝術上倒是好處,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對此,傅雷夫人朱梅馥女士也體會至深,她在給傅聰的信中寫道:"你別忘了:你從小到現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國獨一無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正是這樣的家教陶冶出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大師,並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麵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麼,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