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段(1 / 3)

換一批群眾,換一種精神氣氛,不知不覺會改變自己的氣質與表達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靈中最優秀最特殊的部分,從人家那兒學來的精華,都要緊緊抓住,深深地種在自己的性格裏,無論何時何地這一部分始終不變。這樣你才能把獨有的特點培養及厚實。”這充分說明,傅雷把兒子的教育、生存發展與社會、民族、國家的生存發展,把兒子的家庭幸福、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從而培養自己國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愛國的關鍵是“愛”,有了愛才會在言行中表現出愛國的道德品質。有了對祖國深沉而熾熱的愛,就樂於為她奮鬥,甘於為她奉獻,勇於為她犧牲。可是愛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建立在大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基礎之上,正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對兒子遠在他鄉異國,傅雷最擔心的是兒子埋頭藝術生活、脫離實際、脫離政治,害怕兒子對祖國有所隔閡。因此,在許多書信中,他諄諄教育兒子:“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你如今每次登台都與國家麵子有關;個人的榮辱得失事小,國家的榮辱得失事大!你既熱愛祖國,這一點尤其不能忘了。”傅聰在異國飄泊的生活中,從父親的書信裏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養料,使他時時得到父母的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困難。這些書信,不但是親人聯結的紐帶,也是傅聰與祖國聯結的紐帶。傅聰在國外,不管國內家庭的殘酷遭遇,也不管自己背了多大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叛祖國,沒有說過有損祖國的話,沒做過有損祖國的事。所以傅聰信賴祖國、熱愛祖國的精神,是與傅雷的教育分不開的。

從傅雷對兒子的愛國教育中,我們應該也可以體會到:愛國是一個古老而崇高的話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用飽蘸愛國主義情感的筆墨描繪而成的,自古至今始終保持著愛國愛家的傳統。中華民族的愛國史中,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蘇武不屈而十九年牧羊,有虎門銷煙、抗日戰爭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無數的英雄人物。我們每個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體的人物、事件相聯係的,因此要在全麵了解祖國壯麗河山、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和中華民族對人類世界的巨大貢獻的同時,客觀地分析我國近代之所以落後的原因和未來美好的前景,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自己勤政愛民、發奮圖強的精神。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所以,閱讀《傅雷家書》,可以深刻感受到傅雷嚴格施教的思想方法和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人格精神,特別是傅雷對祖國、社會、子女高度負責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記取和學習。

小談《傅雷家書》中的藝術評論■彭浩

不知不覺,傅雷先生已經含冤離世35年了。而他那廣為傳閱的《傅雷家書》,曆盡滄桑,也已經由三聯書店出版到第五版(1998年)。傅雷於書信中對服從的諄諄教誨,成為不少知識分子教育子女的範例。而其中對文化藝術的評論,亦是其中的精華。

1957年,傅聰經過在波蘭三個月的短暫準備後,參加了肖邦鋼琴大賽,獲得第三名,位列哈拉謝維茨(Harasiewiz)和阿什肯納齊(Ashkenazy)之後(這兩位現在也是蜚聲國際的大師),並獲得馬祖卡(mazurka)特別獎。當時的《法國晚報》就評論說,"才華畢露的是中國鋼琴家傅聰,由於他優雅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領悟能力,在全體參賽者裏顯得出類拔萃"。而在傅聰得獎23年後的1980年,另一個東方人--越南的鄧泰鬆獲得肖邦比賽冠軍,評論界卻波瀾不驚。其中的反差,我認為大概可以歸結到傅雷身上,他深厚的國學根基和對西方文化的準確掌握,以及藝術家的氣質,都給了傅聰莫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