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段(2 / 3)

誠然,昨日往事,已為陳跡;逝者已矣,卻悠然可追。《家書》又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一生都在實踐《家書》中的那句話,做“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有一個高傲自尊的靈魂,一顆細膩敏[gǎn]的心,一位仁慈博愛的父親向我們講述“國家榮辱、藝術尊嚴”的故事。

《家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內涵、有教益的好書。

永遠的傅雷

傅雷是一本書,是一本蘊含著熱情、直爽、好學、才華的人生悲劇的書。翻開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傅雷家書”,感到看它就像聽老父親在你身邊低語。克利斯朵夫、貝多芬、歐也妮·葛朗台、貝姨……傅雷把一個個大師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同時,也讓我們通過這些大師,一頁一頁地把“傅雷”這部書翻下去。

傅雷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他不能違背自己的心靈,他同樣不能違反自己的邏輯,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讓自己的靈魂被否定,所以他選擇了死。

傅雷的謝幕是那麼悄然無聲,又是那麼震撼人心,“我素來對死看得極淡,隻有鞠躬盡瘁,活一天做一天的工作,到有一天,死神來叫我放下筆杆的時候才休息。”(《傅雷家書》)人們曾對傅雷夫婦是否應該雙雙自盡爭論不休。有的說雖然悲壯但不值得,有的說隻要悲壯就值得。看完蘇立群著的《傅雷別傳》,感到對於傅雷在那種特殊的時代選擇了死亡是不能用值不值來衡量的。傅雷是一位博愛人類、渴望和平的學者,“他的理想是接近貝多芬與羅曼·羅蘭的,也就是追求人類的愛,想念愛最終能化解仇恨使人們走到一起。”但有些人“他們會編、會寫、會添油加醋、會偷換概念、會混淆視聽、會‘欲擒故縱’”的本領。傅雷認為這些“不是個人的膽識,是人類的墮落”,他不希望自己終生為之奮鬥的“人類相愛的理想”,在這一代青年身上破滅,而且將成為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幻夢。

傅雷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讓我們深思。∮思∮兔∮網∮

傅雷家教薪火相傳

《傅雷別傳》在本報連載後,在讀者中產生一定反響。這是繼《傅雷家書》出版19年後讓讀者再次複活了記憶中的傅雷———“一個天才的傅雷;一個幼稚的傅雷;一個倔強的傅雷;一個追求完美的傅雷;一個永不停止思索而終生不得安寧的傅雷”。傅敏,傅雷次子認為上述“五個一”較全麵說明了父親———“他是這麼個人”。在《傅雷別傳》連載第18期這天,記者就教育、氣節等采訪了傅敏。今年63歲的傅敏退休前是北京第七中學英語特級教師。

■家教

人們在傅聰前加的前綴往往是鋼琴家。傅敏說傅聰之所以成了世界一流鋼琴家,是他按照父親設計的順序走到這一步的:“先做人,後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最後是鋼琴家。如果把鋼琴家作為第一步,傅聰恐怕成不了世界一流鋼琴家。”傅雷家教在再版、增補版5次,發行130多萬的《傅雷家書》裏,傾注了父親對兒子成長的心血。現已成為家長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