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崇禎十四年的春天開打,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李自成對於開封城可謂是情有獨鍾。
一直打到了崇禎十五年的深秋,李自成從棉衣換上了短袖,又從短袖換上了秋褲,就連去年的除夕也是在開封城下麵度過的。
事實證明,人隻要有耐心,有毅力,就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
隻是,代價很大,不是李自成的代價,而是開封城人民的代價!
對於李自成打開封這段史實,我翻閱了很多曆史書籍,每每看到關於這一段時期描寫我都會覺得毛骨悚然,暗自心驚,感慨在農業文明生產力落後的背景下,在戰火烽煙之中,底層老百姓生活的艱難。
是的,我要說的是底層老百姓生活的艱難。當然,造反的也是底層老百姓,當官的人也很慘。但是,畢竟有一點是不一樣的——當官也好,造反也罷,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們多多少少是主動的。而對於當官之人,投降也好,死戰也罷,好歹有的選,好歹可以死前求個忠義,好歹後代的丹書鐵券上麵,會記下你的姓名。而老百姓在亂世之中,死了就是死了,仿佛參天大樹之上飄落下來的一片枯葉,茫茫大海之中遺漏的水滴,沒有任何人會記得。
亂世之中,老百姓似乎就是該死的。去幫政府守備城池,會戰死;不幫政府守備城池,農民軍進城屠城,也活不了;躲起來呢?躲到沒有戰爭的地方,能不能活下來呢?很不幸,亂世之中,沒有桃花源,所以,結果依然是死。而更加不幸的是,死了就立刻變成一堆數字,一堆死亡數字,沒有姓名,沒有意義,沒有尊嚴。
我曾經看《集結號》的時候,有一個鏡頭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穀子地曆經艱辛地將自己曾經並肩作戰的弟兄們找到了,政府將這些烈士安葬在陵園之中。然而,墓地之中在插在地上的一塊塊木碑上卻沒有一個是有姓名的,穀子地沿著墓地走著,為他們一個個地戴上鋼盔,禁不住哽咽道“都是爹媽生的,爹媽都給起了名字,怎麼死了以後,連個名都沒有?”
我看到這裏的時候,也不禁有些哽咽。
又不禁心生出了感慨,珍惜目前的繁榮與和平。生活在太平的年代裏麵,沒有戰亂,沒有刀兵,幸哉!而此刻,非洲、中東地區依舊是戰亂不斷,感謝先輩之留血,換來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做人,是需要去感恩的。
不好意思,有些扯遠了。
還是繼續說說開封城的現狀吧。
如果曆史穿越,你有幸回到開封,在開封城的街道小巷上走著,便會發現四處支起的大鍋。幹什麼用的?答曰:吃人!太餓了,沒有辦法,怎麼辦?你家有小孩,我家也有小孩,怎麼換一下,煮著吃。自己家的小孩實在是吃不下,那就吃別家的小孩吧。這種說法,曆史上叫做易子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