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來有事稟報,道了句候著複又閉眼睡了過去。
沒半刻鍾,書房裏的吳書來便又出聲通報起來,乾隆本就醒來沒再睡死,這一吵便徹底清醒了,但低頭一看他懷裏的永璜還睡得沉,就不想起身怕吵了永璜。
乾隆看熟睡的永璜摟的他死緊,臉也貼著他的胸,許是壓著臉頰了,竟把他左胸口處弄得濕答答的,到說不上難受,就是有些怪異的不自在。
乾隆便輕輕轉身把永璜放平在榻上,手也從永璜脖頸處抽了回來,本想起身下地,卻不想永璜被他一轉撥竟是腿登了他下,也是兩人貼的緊又在一床錦被裏,何況都隻穿了一條薄薄的褻褲,這下乾隆的臉就有些怔住了。
卻是永璜被放平時右膝磕到了乾隆的那處,力道倒是不重,但乾隆剛睡醒身體正是敏[gǎn]的時候,這一下就有些熱硬了,裸著的上身還和永璜湊得近,隔著一層絲綢單衣,一磨一蹭間竟完全立了起來。
乾隆這時也做不出什麼,又不能叫醒永璜也不好起身穿衣,外間書房裏那吳書來還不停通報,真是讓乾隆燥的臉都燙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存稿箱發話:主人說正史乾隆什麼的真的不腦殘呀•••
而且人家也很聰明也很知禮的,確實是為了雍正守孝三年過。
資料——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駕崩於圓明園。後張廷玉,鄂爾泰等王公大臣請雍正帝遺詔,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即位,是年二十五歲。
雍正遺詔曰
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幹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麵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幹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新皇乾隆即位後對大行皇帝的喪事進行的迅速而周到。
乾隆對於喪禮上孝子的所有規定動作,都演出得十分盡力到位,令人感動:大殮之際,他“痛哭失聲,擗踴無數”,就是說無數次掙紮跳躍,攔著不讓人蓋上棺材。“從頭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慟深切,哭不停聲,一整天水漿不進,群臣伏地環跪,懇請皇上節哀,皇上悲不自勝,左右都感動哭泣,弗敢仰視。”
按禮製要求,大行皇帝(剛剛死去的皇帝)黃輿回紫禁城時,嗣皇帝應該在幹清門內迎接。然而弘曆不同意這樣做,他堅持要親自全程護送黃輿回宮。大臣們當然不能同意這有違成例的做法,為此弘曆宣諭大臣說:“若在幹清門內迎接,心實不忍,王大臣等不必固請,以使我稍盡此心。”
在護送大行皇帝黃輿回宮的一路之上,弘曆“哭不停聲”。進入幹清門前一刻,他又傳諭,不以新皇帝身份直接由幹清門入,而要由內右門入,以示對剛剛死去的老皇帝的尊重。其他任何一個孝子也不可能把這些細節做得更到位了。(《清高宗實錄》)
雍正駕崩後的第三天乾隆發布諭旨說: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省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雖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閑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幹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閑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與和親王麵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逐出,各回本籍……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禦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行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貸。(《清高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