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段(1 / 3)

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後,晉封為安國侯,轉任太尉。

元帝曹奐即位後,增加高柔的食邑,與以前的共為四千戶,前後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

景元四年(263),高柔九十歲時去世,追諡元侯。

孫子高渾繼承爵位。

鹹熙年間(264~265),開始設五等爵位,因為高柔等人在前朝有卓著貢獻,改封高渾為昌陸子。

孫禮傳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縣人。

太祖曹操平定幽州後,征召孫禮為司空軍謀掾。

當初喪亂時,孫禮與母親走失,同郡人馬台找到了孫禮的母親,孫禮便把家財全部給了馬台。

馬台後來犯法應處死刑,孫禮私下引導馬台,讓他越獄去陳說罪行,而絕無逃跑的想法。

馬台直接來到刺奸主簿溫恢處投案陳說罪行。

溫恢讚許他們的行為,將這些情況如實向曹操彙報,各給他們降罪一等,免除死刑。

後來孫禮被提拔為河間郡丞,不久又升為滎陽都尉。

魯國的山中有幾百賊寇,憑借險固地勢,擾民作害;於是被調任為魯國相國。

到任後,孫禮拿出官府的錢財和穀物,發動官吏和百姓,懸賞賊寇的腦袋,招納歸降的人,再讓他們回去刺探情況,魯國不久就恢複了太平。

曆任山陽、平原、平昌、琅笽諸郡太守。

跟從大司馬曹休在夾石征討東吳軍隊,孫禮勸諫曹休不要戀戰,曹休不聽而以失敗告終。

任為陽平郡太守,又入朝任尚書。

魏明帝剛開始修建宮殿時,節氣不調和,全國糧食歉收。

孫禮力爭,免除百姓的勞役,明帝下詔書說:“采納正直的進言,迅速遣送百姓去從事農業生產。”此時李惠是修建宮殿的監工,他又上奏表要求將修建宮殿的百姓再留一日,等宮殿完成再說。

孫禮直接來到修建工地,不再上奏表請示,口稱明帝已下詔書免去百姓的勞役,讓他們回去。

明帝認為孫禮的意圖很不尋常,所以沒有責罰他。

明帝在大石山狩獵,有一隻虎跑到他的車子旁,孫禮便扔掉鞭子下馬,想揮劍斬殺老虎,明帝下令讓他上馬。

明帝臨死之時,任命曹爽為大將軍,認為還應該有良將來輔佐,又讓曹爽在病床邊接受遺詔,任命孫禮為大將軍長史,加授散騎常侍。

孫禮為人誠信磊落,剛直不阿,曹爽認為他來輔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讓孫禮改任揚州刺史,加授伏波將軍,賜給關內侯的爵位。

東吳大將全琮率領幾萬軍隊侵犯騷擾,此時州裏的兵士有的在休假,有的已派遣出去,留下來沒多少人。

孫禮親自率領衛兵抵禦,在芍陂與全琮交戰,從早晨打到晚上,將士死傷過半。

孫禮在兵刃中衝鋒陷陣,戰馬多次被刺傷,他依然手執戰鼓,奮不顧身,直至敵人退兵,皇帝下詔書慰勞,賞賜絹七百匹。

孫禮為死於這場戰事的將士們舉行祭祀,集眾舉哀悼念,他抑製不住心中的悲傷,失聲痛哭,又把絹全部分給戰死將士的家人,沒有給自己一點。

孫禮被征召任命為少府,出任荊州刺史,轉任冀州牧。

太傅司馬懿對孫禮說:“如今清河、平原二郡為地界已爭執了八年,更換了兩任刺史,還是沒能解決;就像殷末虞國和芮國爭奪地界由周文王來決斷一樣,應該政令完善,公正分明。”孫禮說:“訴訟者以荒廢的塚墓為憑證,聽訟者以先輩長老為證據,而又不可能對先輩長老加以刑罰,塚墓也有的為了靠近高敞之地而遷走,有的是為了避開仇敵而遷走,都不足以證。

如今所說的這些事情,即使是皋陶也將很為難。

如果想要了結這場爭端,應當憑借列祖當初受封平原的地圖來決斷。

又何必要推論古代詢問過去,來增加訴訟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