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段(1 / 3)

祭天,殺死牛,觀察其蹄,用以占卜吉凶。

牛蹄崩開表明是凶,牛蹄合攏表示是吉。

有敵情時,各個加長各自為戰,其管轄百姓供給飲食。

如加長死,夏天用冰凍起來,要殺人殉葬,多達數百人。

往往隆重哀悼,往往有外棺而無內棺。

夫餘本來劃屬玄菟。

漢末時,公孫度向東部擴張,威震東部少數民族。

夫餘王尉仇台於是改為歸屬遼東。

當時高句麗、鮮卑都很強盛。

公孫度考慮到夫餘被夾在這兩個強國中間,於是把宗女嫁給尉仇台。

尉仇台死後,簡位居繼位。

正妻沒有生兒子,有庶生的兒子叫麻餘。

位居死後,眾加長共立麻餘繼位。

牛加兄的兒子叫位居,是大使,輕視財富而樂以施舍,得到國人擁戴,每年都派使者到京城進貢。

正始年間,幽州刺史毋丘儉討伐高句麗,派遣玄菟太守王頎來到夫餘,位居派大加遠道相迎,供給年需。

其季父牛加懷有叛逆之心,於是位居殺死季父及其兒子,沒收其財產,並派使者將其薄殮送到官府。

按照夫餘的舊俗,如遇天災,糧食減產,都要把罪過推給諸王,有的說這個王該替換了,也有的說這個王甚至該殺了。

麻餘死時,他的兒子依慮才六歲,繼承王位。

漢代的時候,夫餘王用玉匣埋葬,常將玉匣預備存放在玄菟郡,如大王死,就去郡裏取回玉匣。

公孫淵被殺,玄菟郡的倉庫裏還有一具玉匣。

而今夫餘倉庫裏還有玉璧、皀、瓚等曆代的寶物,世世代代相傳以為貴寶。

老人們說這些是祖白話二十四史先留於後人的。

他們的印章上寫有“氵歲王之印”,其國故城叫氵歲城,本屬氵歲貊之地。

夫餘統占其中的地盤,自稱是“亡人”,是有道理的。

高句麗在遼東以東的一千裏,南邊與朝鮮、氵歲貊,東邊與沃沮,北邊與夫餘相接壤。

在丸都山下立都,方圓二千裏,戶籍三萬戶。

其地多高山深穀,沒有平原和沼澤。

當地人隨山穀而居,飲食山澗之水。

土地貧脊,雖然苦力耕作,也不能自給自足。

當地風俗是崇尚節食,但喜歡蓋屋子,並在居室左右蓋大屋,祭祀鬼神、辰星、祖先社稷。

當地人性情凶猛,喜歡搶掠。

這個國家有國王,官吏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有尊卑等級的區別。

東部少數民族的語言多是夫餘語的分支,因此,口語、書麵語與夫餘很多地方相同。

但其性情、服飾與夫餘有很多不同。

原來有五個部族,即: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起初,涓奴部稱王,後來這個部族逐漸衰弱,而今是桂婁部取而代之。

漢代時,朝廷賜給這個部族鼓吹和藝人,他們常常從玄菟郡得到朝服等物。

後來他們逐漸驕奢恣肆,不再親自到玄菟郡,而是在東部邊境築起一個小城門,把朝服等物放在這裏,每年朝會時取走它們。

今天當地人還稱這個城叫幘溝..。

溝..,是高句麗的名城。

這裏設置官吏的規矩是,有對盧官,就不再設沛者官,有沛者官就不設對盧官。

國王宗族中的大加,都叫古雛加。

涓奴部原來是一國之主,而今雖然不再稱王,但仍為首領,所以也叫古雛加,也可以設立宗廟,祭祀辰星及社稷。

絕奴部後來與王族通婚,所以也叫古雛加。

各個大加官下也都有自己的使者、皂衣先人,他們都要在國王那裏備案。

如果是卿大夫的部屬,朝會起坐,不能和國王的部屬同列。

這個國家的豪強大戶不必勞作,這種人有萬餘口,他們的部屬家仆供給他們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