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國家有一萬多戶,小國幾千戶,總共十餘萬戶。
辰王以月支國作為政府所在地。
臣智有的加優呼臣雲遣支報安邪砄支氵賁臣離兒不例拘邪秦支廉的稱號。
其官吏有魏率善、邑君、歸義侯、中郎將、都尉、伯長等。
侯準僭號稱王,被燕國逃亡之人衛滿攻破,他率領左右隨從逃入海島,居韓地,自稱韓王。
這之後滅絕。
今天的韓人還有祭祀他們的。
漢代時歸屬樂浪郡,每年四個季節都要朝拜。
漢桓帝、漢靈帝末年,韓氵歲日益強盛,郡縣不能控製。
當地人多流入韓國。
建安中(196~220),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出來,叫帶方郡,派遣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氵歲,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
其後倭、韓歸屬帶方郡。
景初年間(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跨海平定二郡,韓國各臣智賜給邑君印綬,其次賜予邑長。
當地風俗講究服飾。
屬下到郡裏拜謁,都穿戴好衣帽,自佩印綬到賜衣帽有一千多人。
部從事吳林認為樂浪本來管轄韓國,將辰韓劃分成八個國家歸屬樂浪,各地驛使傳達音迅難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韓國,於是攻帶方郡崎離官。
當時帶方郡太守弓遵、樂浪郡太守劉茂起兵討伐,弓遵戰死,二郡於是滅掉了韓國。
其地風俗沒有綱紀。
國家雖有首領,但各個部落混雜居住在一起,不能統一管理指揮。
無跪拜的禮節。
居住在草屋土室中,像墳頭一樣,窗戶在上部,全家都住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
其葬俗是有外棺,無內棺。
不會騎牛馬,牛馬都用來陪葬。
把瓔珠視為寶物,有的縫在衣服上作為裝飾,有的當作項鏈或是耳墜,不把金銀錦繡視為寶物。
當地人性情強勇,頭發盤綣頭上,穿布袍、獸皮鞋。
每當國中有勞役之事,或官府讓他們築城,勇敢健壯的青年人都用大繩子穿過大皮子作兜,又用一尺長的木鍤鏟土,整天呼喊出力,仿佛感覺不到痛。
既用來鼓勵勞動,又把這些看作是有力氣的表現。
當五月播種白話二十四史後,祭祀鬼神,聚在一起載歌載舞,晝夜痛飲。
他們跳的舞有幾十人參加,以腳踏地,用手相應,節奏很像鐸舞。
十月收割完畢,還要照例慶賀。
他們迷信鬼神,每部落都選一人主管祭祀天神,這個人叫天君。
每個國各有別邑,叫蘇塗。
豎立大木頭,懸上鈴鼓,敬事鬼神。
一些逃亡到這裏的人都不願回去,喜好作賊。
當地人說蘇塗的含義,就像浮屠,以勸善戒惡。
在北部靠近郡治的幾個國家稍微知道一些禮俗。
而遠離郡治的人就像是囚徒奴仆相聚一樣沒有秩序。
沒有什麼珍寶。
野獸飛禽草木與中國差不多。
出產大栗,像梨一樣大,多出細尾雞,尾巴有五尺多長。
男子很多都紋身。
還有一個地方叫州胡,位於馬韓西邊的海島上,人們身材短小,語言與韓國不同。
像鮮卑一樣不留頭發,但穿韋衣,喜歡養牛和豬。
他們的衣服有上身沒下`身,好像裸體似的,乘船往來,與韓國通商。
辰韓在馬韓的東部,據活著的老人們說,他們的祖先是為逃避秦朝的賦役來到韓國的。
馬韓把東邊地界劃給他們,有城柵。
他們語言和馬韓不同。
把國叫邦,弓叫弧,賊叫寇,行酒叫行觴。
彼此以徒相稱,好像秦代的人,不僅僅是燕齊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