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2 / 3)

唐曆708年,(新)唐帝國締造者,光武帝李隕輝起兵洛陽,建新唐帝國。唐帝國中興統一戰爭爆發,6年間,光武帝向波斯帝國借兵十五萬,逐一翦除帝國內地各獨立王國,到唐曆714年(公元1326年),唐帝國基本實現統一。

經過了十五年的修養,唐帝國依靠發展商業,加強與波斯帝國的聯係,唐帝國恢複元氣,現天津,蘇杭,廣州三地的手工工業初具規模,且唐帝國成為了東方世界最強大的商貿帝國。同一年,光武帝李隕輝去世,洪武帝李孝存登記。

唐曆732年,帝國大將楊鬱驄統兵25萬,開始征討邊塞叛亂地區。曆時十八年的“複邊戰爭”爆發。此次戰爭的目的是要恢複唐帝國以前的版圖,征討那些在唐帝國第二次內戰中叛變的邊遠地區的王國。波斯帝國出兵20萬相助。

楊鬱驄(唐曆688年——756年),(新)唐帝國頭號大將。早就曾跟隨光武帝征戰天下,屢立戰功,深得光武帝重用。早在光武帝末年,楊鬱驄就請兵20萬,為帝國收複邊塞,不過當時光武帝沒有答應楊鬱驄的請求,直到洪武地登基後三年,才命楊鬱驄統兵西征。

這也被西方國家稱為唐帝國的第二次西征。楊鬱驄先後破滅十數國,滅突厥族,兵發烏拉爾山以西。他不僅僅光複了唐帝國的失地,而且還一路打到了黑海西岸。到唐曆750年,楊鬱驄凱旋回京時,唐帝國再次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楊鬱驄被後世尊稱為“帝國第一元帥”。

唐曆826年(公元1444年),唐帝國第三次內戰爆發。

這是唐帝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第三次內戰又被稱為“工業革命戰爭”。從新唐帝國建立,帝國商業,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出現了最初的資本家,商人與資本家的社會地位卻並沒有得到保證,另外帝國征收高額的商業賦稅以及工業賦稅,官僚機構**,導致商人與資本家極為不滿。

這一年,唐帝國頒發了《禁海條令》,一改光武帝定下的以商業立國的基本國策,采取封閉鎖國政策,嚴重威脅到了商人與資本家的利益。結果,蘇杭,廣東兩地首先爆發資本家起義,接著兩湖(洞庭湖,鄱陽湖),天津,以及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先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內戰很快就擴大到了帝國各地,資產階級組織武裝軍隊,要求帝國廢除《禁海條令》,給予資本家,商人政治權利。

第三次內戰的第一階段持續了八年,在中央軍隊的迅速鎮壓下,起義軍隊損失慘重,被迫轉入地下活動。資產階級革命跌入低穀,不過戰爭並沒有結束。

唐曆834年,西安與洛陽兩地爆發學社運動,軍隊殘酷鎮壓參加運動的學生。第三次內戰進入第二階段。資產積極起義再次爆發。這一階段內戰持續了六年,資產積極軍隊得到了全麵武裝。最後占領了西安與洛陽,帝國皇帝被迫接受資產階級的條件,廢除《禁海條令》,改組朝廷,成立帝國內閣,並且成立帝國下議會,給予資本家,商人參政大權。

在內戰結束後的五十多年裏,帝國仍然處於動蕩之中,保皇運動,資產運動,以及來自東麵的倭患都在威脅著帝國的存亡。直到唐曆897年(公元1515年),張紹廷出任帝國首相,帝國內部動蕩才逐漸平息。

張紹廷是第一位平民(資本家)內閣首相。他一共連任四屆,其執政期間,推行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改革法規,並且拉攏了大批開明貴族,加強了對舊地主的鎮壓,並且改革帝**政製度,正式成立了帝國陸海兩軍,將帝**隊掌握在了內閣,而不是皇帝的手裏。這其實也就標誌著,帝國正式形成了君主立憲製,皇帝失去了對軍政大權,隻是象征意義上的帝國最高統帥,而帝國的行政大權已經落於內閣手中。·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