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僵屍出現在1968年(1 / 3)

人和人之間的故事,大概就這麼些模式,

從無意外,也從不更改。

人總是這樣,一旦有個新發現,一定要探究到底,一旦有件新玩具,就會玩到膩。

有一部僵屍片,曾看得我哈哈大笑。這就是喬治?羅麥洛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裏麵的僵屍,又笨拙,又愚蠢,動作非常?濉P?過之後,發現它和以往的僵屍片不大一樣。從前的僵屍,是因為巫,是因為毒,是因為鬼怪上身,甚或雷轟電擊而成,這次的僵屍,是因為某種射線。

大概因為,它出現在1968年。這年,46個國家的百位科學家組建“羅馬俱樂部”,對人口、糧食、工業化、汙染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等進行研究,意在探討人類活動對世界的影響。四年後的1972年,《增長的極限》(又稱“羅馬俱樂部”報告)發表,猶如當頭一記,讓人類看清了自己。而藝術家要比科學家敏感。在1968年,電影人就拍出兩部重要的電影,一部是根據暢銷書作家阿瑟?黑利的小說《航空港》改編的同名電影,一部就是《活死人之夜》,各在不同領域,探討人類製造的災難。

此前的災難片,不論是1913年,丹麥導演奧古斯特?布洛姆拍攝的《大西洋號》,還是稍後的《冰海沉船》,電影中的災難往往因火山、地震、洪水、風暴、火災(1871年芝加哥大火),以及狂想中的猛獸(例如《金剛》與《哥斯拉》)而起,和《新約全書》所記載的上古災難並無兩樣。一切都被推給天與地。1968年之後,人類開始自行承擔責任。當然,也是因為,人類的能耐終於夠大,足以影響世界,也足以承擔責任。

人總是這樣,一旦有個新發現,一定要探究到底,一旦有件新玩具,就會玩到膩,電影剛變為有聲,緊接著就是花枝招展的歌舞片時代,1968年的醒悟一旦到來,緊隨其後的七十年代,幾乎就是災難片的年代。此後的災難片,不再把一切推給大自然,多半以內疚的態度,討論人類的活動與自然的關係,即使恐怖片電影中的巨獸與喪屍,也與人類過度發展的科技有關,它們不是吞下核廢料才變得無比巨大,就是曾經遭遇核輻射。總之,是人自己討打。這態度也不一定完全對,總好過逃避與推諉。

1968年,真是一道分界線,不隻是災難電影的分界線,也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分界線。而1968年之後,如果還把災難悉數推給自然,多少有點渾水摸魚的意思。

而我們,似乎也總會在某一年,爆發性地長大,爆發性地覺悟,爆發性地知道某個真相,讓原本沒有什麼意義的時間的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線。

――

【吸血鬼,孤獨的夜行者】

是孤獨,是對同伴的需求,而不是對新鮮血液的渴求,成為他們把一個又一個人變為吸血鬼的原動力。

最早看到的一部吸血鬼電影,是《夜訪吸血鬼》,時間是1994年,地點是大學附近的錄像廳。在一堆香港槍戰片之中,它毫無預兆地出現了,而那是資訊不夠發達的年代,我們對它一無所知,如果不是因為湯姆?克魯斯主演,大廳裏應該已經泛起了要求換片子的叫喊,但漸漸地,我們都看進去了。當時的我,立刻覺出,這是一部關於“孤獨”的電影。

一個平凡人,因為某種契機,感悟到了生活中的孤獨,於是被帶進了一個孤獨者的世界,曆經幾百年,走遍漫漫長夜,反複尋找一個可以使自己避免孤獨的人,有時候找到了,有時候又失去了,有時候找到的完全如自己所想,有時候卻要以次充好,但在這種近乎焦渴一般的孤獨感中,他還是有所堅守,堅持認為自己“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是誰?是吸血鬼中資質粗陋的那些人,吸血鬼身份,隻不過助長了他們的墮落和乖戾,而他卻是敏感的、纖細的,背負著種種疑問,在長夜裏行走,責問上蒼,並且尋找破解孤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