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人從舟中下來,隻見潮平風正,一節節青色的石板台階沒在水裏,小舟被碼頭的人,牽著長長的麻繩拖向遠方。
東吳風情,與蜀中旱地,自是天差地別。低矮的磚瓦房,一色的青石板,流不盡的積水和石板縫隙裏旺盛開放的黃花,混和著東吳溼潤溫暖的空氣組成一幅特有的畫卷。纏纏綿綿,正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路上的行人大多撩起下袍,係在衣帶裏,再高高的挽起褲腳,有些女子更是赤足而行,皓腕凝霜雪,迤邐而多情。
周瑜一路都親切的笑著,將兩位遠方的來客引到一間離都督府極近的宅院,院後千杆修竹,院中陌陌芳草,倒也肆意而繁茂。周瑜一邊回首淺笑,一邊推開門扉,道:“這間宅子是我新購置的宅院,離都督府極近,公式往來,有個照應,兩位可否滿意。”
透過敞開的門扉,可以看到院裏兩間廂房,並排靠在一起,是尋常的東吳民宅式樣,而旁邊的都督府也不過是比民宅高大些,所謂木隱於林,大抵如此。宅院難得是幽雅清淨,院落裏全是不加答理的花草,此時夏末時節,野草低矮而繁茂,蟲聲新啼,鳥語初透,已是比意料中去住驛站要好上十分了。
於是諸葛亮含笑頷首,笑著說:“大夢誰先覺,浮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此等清淨之所,甚合吾意,有勞都督費心了。”周瑜亦是微微躬身相答,道聲客氣,然後交出了手中鑰匙,竟自去了。兩人入得院中,趙雲讓出主廂房,各自梳洗了,然後便是尋常的官吏尋上門來,接風洗塵,觥籌交錯,自必不說。酒宴散去,兩人尋著記憶,一路沿著東吳逐漸落寞的街道緩緩步行,回到宅前,有一宮人在門前恭候已久,見到二人,上前一步施禮道:“主上要覲見二位大人,都督已先行一步,兩位請隨在下一行吧。”諸葛亮聞言,隻是一笑,握了握趙雲的說,安慰的看著他笑了笑,答聲:“有勞公公帶路了。”
於是三人走上禁道,行得百餘步,兩邊建築已是大不如前,再往前,便是一座雄偉的宮殿群,數丈高的大門,在宮人出示通行的令牌後緩緩開啟,那門厚達數尺,用兩棵滿百年的黑桐木刷上層層黑漆,邊角渡銅,厚重無比,開門時便是一股沉重的壓迫感迎麵撲來。進了宮來,白玉台階,重重簾幕,鑲金嵌玉,奢華難描,等到見了孫權,三條紫髯,虎目燕頷,兩人於是一鞠到底卻不行跪拜之禮,孫權似麵有不愉之色也不明說,周瑜換了一身紅服,對兩人笑了笑,也不多說。於是兩人就立在殿中,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
立了半盞茶的功夫,趙雲已是劍眉倒豎,欲開聲叱駡,諸葛亮拉了拉他的袖子,輕道了聲不可造次,諸葛亮一直保持著微微低首的姿勢,難得的是他麵上微微的笑容,一直沒有退去。周瑜靜靜的看著殿中,臉上的笑意也更濃了。
這時諸葛亮輕輕前了一步,一恭問道:“不知將軍請我等前來,相議何時?”旁邊群臣中相顧一視,然後一人出列,正是正是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兩人雖是同氣連枝,但學藝起便難得相見,各自為政已久,如同陌不相識。諸葛瑾答道:“曹操送來檄文,勸我等歸降,此事難商,故請先生前來相議。”說著遞上手中檄文。
隻見檄文上寫道: “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