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兒又話鋒一轉長歎道,“然自黃巾賊起,青州大亂,灶民多有流失,鹽場如今每歲僅能煮鹽二十萬石。”
蔡吉一聽曲成縣的產鹽量因戰亂一下子減少了一半,不由皺了皺眉頭問道,“這熬鹽很費人手?”
“是,特別是砍柴需耗費不少人力。”段勰點頭應道。
“原來如此。”蔡吉若有所@
“府君放心,老夫定會嚴抓此事,絕不讓此法流入民間。”段勰義正詞嚴地拱手保證道。
“本府當然相信世伯的手段。”蔡吉露出職業化的笑容衝著段勰微微頷首,跟著又繼續說道,“其實與其讓鹽商賠錢熬鹽,不如由官府統一曬鹽熬鹽,再分售於鹽商。說起來本府這可是在為鹽商們著想啊。”
段勰見蔡吉一邊說要關閉民營鹽場一邊卻又說她這是在為,不禁暗自感歎這小蔡府君可比老蔡府君臉皮要厚得多。於是他便跟著問道,“那屆時購鹽者必定蜂擁而至,不知府君如何決斷?”
“自然是價高者得。”蔡吉說著又補充了一句道,“不過,本府可不要真金白銀。本府要的是糧食。”
“糧食?”段勰皺眉問道。
“沒錯。就是糧食。本府不管那些商賈用什麼辦法搞到糧食。反正有糧者方能從東萊換取食鹽。倘若爾等真的沒糧,也可招募流民來東萊屯田換取鹽引。”蔡吉這一招乃是學自後世明朝的“鹽屯”。明代運糧入邊耗費浩繁,所以,創商屯來濟軍事之不足,此製明人謂之“開中”。最初是為政府召商輸糧而與之鹽,後各行省邊境亦多召商中鹽以為軍儲、鹽法、邊計相輔而行。當時山西商人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條政策的商機,從河南、山東以及江南地區將糧食運往北部邊鎮,以換得“鹽引”,再折身輾轉兩淮、河東、四川等地出產食鹽的地方憑“鹽引”購買食鹽,最後到全國其他地方出售食鹽獲利,從而造就了後世赫赫有名的“晉商”。隻不過蔡吉現下隻提供食鹽,不解決購糧問題,其目的旨在讓那些鹽商來幫東萊屯田。
段勰是老官僚對這等把戲自然是一想就通。也正因為如此,他這會兒看蔡吉的目光也變得頗為複雜起來。倘若蔡吉剛才提供曬鹽之法,段勰還能將此事歸咎為這女娃兒在洛陽道聽途說了不少稀奇事。那此刻“鹽屯”之法就不是見多識廣可以解釋的。若說蔡吉是神童,自小飽讀詩書,這才懂得如此多的事,那蔡家得藏有多少書卷才行?其父蔡伯起又為何不懂這些事?若說蔡吉曾得高人指點,那這高人又是誰?又為何會去指點一個女娃兒?更為重要的是若真有這麼一個能人他怎麼就沒出仕?而眼前這女娃兒真是蔡伯起的女兒嗎?
看著蔡吉一身男裝自信地立於自己麵前,再看看蔡吉身後李達等一幹侍衛崇敬的眼神,心中滿是疑惑的段勰最終想通了一件事。眼前這女娃兒是不是蔡伯起的女兒已不再重要。她師傅是誰也不再重要。
她之所以是小蔡府君,是因為她是蔡吉!
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
對於蔡吉來說無論是試點“鹽屯”也好,實施糧本位也罷,乃至招納賽魯班等工匠常駐黃縣,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將東萊打造成為東漢第一自由港。所謂的自由港就是指全部或絕大多數商品可以免稅進出的港口,因此它又被稱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