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主義不是根據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矛盾的發展來論證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而是唯心主義地認為社會主義是某些基本原則和基本價值的實現。它在世界觀上奉行價值中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不認為有專一的世界觀,即不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其一元的意識形態,而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想來源並列,共同構成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
一、多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世界觀多元主義的總體特征正如社會黨國際1951年《法蘭克福聲明》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是一個國際性運動,它不要求對待事物的態度嚴格一律。不論社會黨人把他們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或其他的分析社會的方法上,不論他們是受宗教原則還是受人道主義原則的啟示,他們都是為共同的目標,即為一個社會公正、生活美好、自由與世界和平的製度而奮鬥。這兒,雖然還沒有明確地講世界觀的多元主義,但從“不要求對待事物的態度嚴格一律”、“不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宗教原則或人道主義原則”等措辭可以看出,社會黨國際在其成立之初,已經為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定下了多元化的基調。兩年後,即1953年的社會黨國際本特維爾德特別會議再次強調民主社會主義思想來源的多元化,指出民主社會主義“承認宗教和人道主義對於世界文明和倫理體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它尤其承認,在歐洲,基督教福音是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源泉和倫理源泉之一。社會主義對基督教徒當中日益注意到基督教福音的社會涵義表示歡迎”。由此可見,在民主社會主義多元主義的世界觀中,宗教教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元,占有突出的地位。其後,社會黨國際不斷重申其世界觀的多元主義,在這方麵表述得最明確的是社會黨國際1983年第十六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阿爾布費拉宣言》。該宣言指出:“我們實行我們所主張的多元主義,在我們的成員黨內部和成員黨之間,對於應當具體做什麼存在著分歧。”宣言認為社會黨國際是“一個民主的、多元化的、建立在各種共存的價值觀念團結一致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權力基礎上的機構”。其後,在社會黨國際1986年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利馬委托書》和1989年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原則聲明》中,社會黨國際繼續聲稱:“我們是一個深刻的多元化運動,這個運動不與任何哲學解釋認同。”“對於社會黨人來說,民主就其本質而言是多元主義的,而多元主義為民主的活力和創造性提供了最好的保證。”社會黨國際始終如一的多元主義,對於各個成員黨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影響。各黨基本上都奉行多元主義,但其側重點又有諸多不同。
德國社會民主黨1959年哥德斯堡代表大會通過的哥德斯堡綱領,對社會黨國際1951年蘭克福聲明》的民主社會主義作了最徹底的理論闡述,對民主社會主義世界觀的多元主義的經典表述是:“在歐洲植根於基督教倫理學、人道主義和古典哲學的民主社會主義不想宣布任何最後的真理,這並不是因為它對各種世界觀或宗教的真理缺乏了解和漠不關心,而是因為它尊重人們對信仰的選擇,無論是一個政黨還是國家都無法決定信仰的內容。”
其後,到1975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曼海姆代表大會上通過的《1975-1985年經濟政治發展大綱》中進一步強調了多元論:“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和基本要求所具有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經濟政治關係的形態。它們關係到人類的整個社會生活現實,並且建立在人道主義和基督教的傳統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不僅把各種教會、宗教團體和具有不同世界觀的團體看作是國家或社會行動的值得歡迎的夥伴,而且也期望在爭取一個人道的社會的鬥爭中從它們中間獲得支持。”至1989年《柏林綱領》,德國社會民主黨則明確地將世界觀的多元主義確定為“五元”。柏林綱領指出:“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淵源來自於基督教、人道主義哲學、啟蒙運動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和社會學說,以及工人運動的經驗。”從以上三個不同階段的綱領性文獻中可以看出,德國社會民主黨幾十年如一日地始終將宗教教義、人道主義作為其世界觀的核心,而所謂宗教教義和人道主義又可歸結為倫理的範疇,所以德國民主社會主義就其本質來說是倫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世界觀中已基本不被提及,哥德斯堡綱領又放棄馬克思主義,兼容並蓄各種世界觀,解決了德國黨長期以來理論上的馬克思主義、實踐中的改良主義的背離,完成了改良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雖然1989年柏林綱領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德國黨世界觀中之一元,但這並不表明德國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將以馬克思主義為圭臬,隻是表明馬克思主義在德國黨內還有一定的思想影響。將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基督教教義並列,給黨內左派以一席之地,表明在黨內意識形態鬥爭的新形勢下以改良為宗旨的德國民主社會主義更加兼容和多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社會黨的意識形態多元化特征也非常鮮明。戰後不久召開的法國社會黨全國代表大會(1946年2月)通過的原則聲明強調,法國社會黨堅定地主張信教自由,主張宗教應當和政治及教育分開。黨特別注意要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團結一切類型的腦力或體力勞動群眾,不管他們的哲學認識或宗教信仰是什麼。黨之所以強調多元化,包容各個階層,是為了奪取政權。政權的取得是改變社會的一個必要條件,雖然是一個不充分的條件。聲明由此指出,法國社會黨在本質上是一個革命的黨,其目的是要把自然財富,如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等,收歸社會公有,從而用消滅了階級的社會來代替以資本主義所有製為基礎的社會。1973年法國社會黨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國社會黨黨章:原則聲明》再次強調了黨遵循的世界觀多元化原則:“社會黨聚集著擁護社會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原則的所有城鄉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而不論其哲學信仰與宗教信仰如何。”與此同時,黨仍然繼續強調:“社會黨人是徹底的民主主義者,因此社會黨人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民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黨是一個革命黨。”由此可見,雖然法國社會黨與德國社民黨同樣主張黨內意識形態多元化,但前者顯然比後者更加激進,多元目的是為了用革命手段(平靜的革命)去改造資本主義社會,而後者提倡多元化則是從革命退向改良,溫和色彩更加濃厚些。法國社會黨多元化的激進色彩在該黨於1981年5月上台執政後,同年10月召開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綱領性文件《爭取社會主義,實現變革》中再次表露出來。文件指出,社會黨內一直存在各種思潮,因為,黨是由各種宣布主張社會主義的不同組織和團體組成的;黨內在政治問題上的辯論是頻繁的,有時甚至是激烈的。黨的這種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和勞部群眾多樣性的反映,它已為法國人民所接受。盡管黨內存在著多樣性,但文件要求黨員應該遵守共同準則。這些共同準則是由黨章和黨的內部規則確定的。法國社會黨認為,加入黨是自由的,但是加入黨必然會限製自由。也就是說,盡管法國社會黨主張多元化,但反對自行其是,強調民主的政黨應該具有“法規狀態”。法國社會黨的“革命性”和“法律性”,將該黨的多元化主張與其他社會黨明顯區別開來。當然,盡管法國社會黨具有種種“激進”色彩,但從總體上來看,它也已經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在世界觀多元化方麵,奧地利社會黨也較有特色。該黨在1978年5月30日黨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中,較為詳細地闡述了多元主義原則。綱領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國際運動,在這個運動中,人們依據人道主義的價值觀,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或持其他論點的社會分析或宗教信仰,為爭取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共同活動。因此,社會主義和宗教並不矛盾,相反,奧地利社會黨尊重對宗教的信仰,也尊重非宗教的世界觀,因為這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自己的決定,也是對積極從事社會活動的寶貴的推動。每一個信仰宗教的人都可以成為民主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運動不同基督教會和其他宗教團體在世界觀方麵進行競爭,而是以深切的同情心對待基督教的使命。奧地利社會黨是一個開放的黨,它通過同一切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們的密切合作來走向社會民主,每一個基督教徒都能夠成為爭取更公正的社會製度的戰友和爭取實現共同的價值觀念的鬥爭的同盟者。從奧地利社會黨綱領中世界觀的多元主義可以看出,宗教教義的色彩甚濃,雖然也說到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非宗教的世界觀,但隻起陪襯和點綴作用。
英國工黨的民主社會主義是一個大雜燴。該黨素有“非意識形態”黨之稱。它從來不拘泥於理論,而是以實用為首要原則。這是英國工黨的民主社會主義與歐洲大陸各國民主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表現在世界觀方麵,英國工黨的民主社會主義在政治思想上一向以包羅萬象的特征著稱,其中,既有工聯主義、費邊主義、自由主義,又有基爾特社會主義、歐文主義、馬克思主義,更有宗教教義。
總之,英國民主社會主義世界觀沒有排他性,較少教條主義,較少受理論支配,實用主義色彩很濃。他們認為,投身政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確定某種世界觀,更不想搞什麼政治革命,而是為了實現某些方麵的講究實效的社會改良”。從這種實用主義的社會改良出發,英國工黨成分龐雜、派係林立,黨的多元主義將各種社會思潮中適於自己需要的東西統統吸收、容納,形成了一個龐雜的、缺乏科學的內在聯係的多元論世界觀。大部分英國工黨黨員認為,“社會主義並非同階級鬥爭觀念聯係在一起,而是同人類博愛和某種基督教人道主義的要求有關;社會主義源於卡爾·馬克思,但更多的是源於羅伯特·歐文”。因此,英國工黨民主社會主義多元論世界觀必然導致強烈的倫理色彩、超階級的國家觀和漸進主義的社會變革論。
瑞典社會民主黨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特點是,以較溫和的方式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其改良主義的政策和主張,逐步實現從資本主義到民主社會主義的過渡。表現在世界觀方麵,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予以摒棄,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但不是唯一的)世界觀。該黨主席卡爾鬆在其1983年所著的《何謂社會民主主義?》一書中認為:“馬克思主義隻是一種工作方法,即是幫助人們了解實際的工具,而不是永久的真理”;“它是解開方程的鑰匙,但結果應由當代人算出。”與其他黨相比較,瑞典社民黨理論上不強,基本上接受的是德國社民黨的理論。建黨之初是以德國黨的《哥達綱領》和《愛爾福特綱領》為指導方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則從自《哥德斯堡綱領》,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淵源於“基督教倫理、人道主義和古典哲學”。
從以上幾個主要的社會民主黨奉行的多元主義世界觀可以看出,德國、瑞典可屬於一個類型,即在多元之中有條件地承認馬克思主義,體現出溫和的改良色彩;奧地利的多元主義則特別側重於宗教信仰;英國的多元論最龐雜,這是由其實用主義原則所決定的;法國的多元主義最“革命”,強調遵守共同準則和黨的法規狀態。盡管各黨側重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征都是不以馬克思主義為黨的主導思想。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各黨一方麵考慮到要吸收盡可能多的人參加到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中來,而如果隻奉行一種世界觀,勢必影響到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擴展;另一方麵是考慮到客觀世界是複雜的、多元的,所以必然要求兼收並蓄各種思想理論與實踐的成果來解決現實問題。這樣,多元論本身也就出現了如上所述的多樣化色彩。
總之,民主社會主義各黨奉行多元主義,主張價值中立,其實質是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階級鬥爭、無產階級革命學說,並且都不約而同地將宗教倫理置於世界觀的首要的、突出的地位。可見,多元主義在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隱含著“一元”的思想即崇尚倫理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世界觀的“多元”是現象,“一元”是實質——倫理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世界觀的目標指向和最終歸宿。
二、倫理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世界觀中的倫理色彩是非常鮮明的,稱民主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倫理社會主義是絲毫不過分的。所謂倫理主義,是指民主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實現不是由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社會主義不會從資本主義的崩潰中產生,而僅僅是一種人的理想,是一種由人持續不斷去爭取的倫理的實現。社會主義之所以要取代資本主義,是因為資本主義的非正義性,是道德的要求、道義的必然和倫理信念的引導,而非曆史的必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就提出“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概念以及倫理是不可分的”、“人的精神自由及其道德責任感也是構成曆史進程的因素”。將倫理因素寫進黨的文件始自1954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行動綱領》,該綱領認為:“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不是根據曆史規律必然地來臨的。我們隻有通過目的明確和負責意識的行動去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在歐洲,基督教、人道主義和古典哲學是社會主義思想財富和道德的根源。”1959年哥德斯堡綱領則正式宣布:“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一致性是以共同的基本的道德觀念和政治目標為基礎的。社民黨致力於建立一種符合這些觀念的生活秩序。社會主義是一項持久的任務,即爭取捍衛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接受檢驗。”這就表明,德國民主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自由、公正這些共同的道德觀念的基礎之上的。這些道德觀念至今仍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基本準則。
瑞典社會民主黨在1991年9月第三十一次黨代表大會通過的《90年代綱領》中闡述了瑞典民主社會主義的倫理主義觀。該綱領認為,工人運動應該對道德倫理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主要指禁酒、人民教育活動、勞動紀律等。綱領指出,對老一代社會民主黨人來說,價值常常是由希望造就能夠為自身和集體的解放而鬥爭的自覺工人的願望而形成。年輕的工人運動通過關懷和從貧困與醉酒中解放出來,有了共同的語言、紀律和自覺性。所有這些都是有自信心和進行社會改革的前提。禁酒運動早就和工人運動並肩前進。通過勞動紀律、人民教育和禁酒,工人運動得到加強。道德觀和階級鬥爭的要求緊密相連,有著深刻的實際的政治內容。工人運動的基本立場是人民運動的道德,民主社會主義從道德論證出發,強調每個人都應負起自身的道德責任。瑞典社民黨將禁酒、教育和勞動紀律等一些道德問題作為工人運動的主要內容,而偏離了工人階級從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下解放出來的遠大目標,這種倫理主義觀隻會把工人運動引向歧路。
法國社會黨深受法國18世紀大革命時期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法權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的思想影響,其民主社會主義世界觀的倫理主義也體現出法國自身的特色。1973年法國社會黨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國社會黨黨章:原則聲明》開篇就強調了法國式民主社會主義的倫理性質:“社會黨的宗旨是把人從壓迫他的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確保男人、婦女、兒童在以平等、博愛為基礎的社會裏,自由行使自己的權利,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同時恪守自己應盡的義務。”如果說黨章中的倫理色彩還比較含蓄的話,密特朗講得就再清楚不過了。密特朗說,社會主義是一種“權力的新概念”,它“是在一種其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道德和倫理之上,是在尊重基本價值之上建立起來的”。他強調,法國民主社會主義忠於1789年《人權宣言》,堅決維護自由、平等、博愛和人道主義。無論是黨章中強調的“平等、博愛、天賦、義務”,還是密特朗所言“道德和倫理”,都直接、間接地表明了法國民主社會主義盡管在形式上比較激進,但仍然沒有超出改良社會主義的範疇,是倫理社會主義在法國的再現。
奧地利社會黨人則特別強調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愛心、同情心和道德使命感,認為隻要用各種方式愛周圍的人,對弱者和剝奪權利的人給以極大的同情,像基督教徒那樣,有效地實現其基本的道德價值觀,社會就會越來越美好。比利時社會黨強調恢複道德標準。比利時社會黨認為,建立人道的社會,賦予社會主義的新的前景,“不是恢複過去的圖騰和禁區,而是要恢複道德標準”,也就是說,比利時社會黨以道德標準作為該黨推動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最高準則。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認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念不僅指自由、平等、相助,而且包括倫理和理論,該黨1991年第三十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指出:“社會主義是倫理和理性。社會主義同時也是道德觀念發展的動力和合乎情理的行動。倫理是我們生存和政治實踐的基本原則。我們進行政治鬥爭,是因為我們相信自由、平等、相助的價值觀念。一個社會,隻有從受害最深的人的解放利益出發去發展其內外政策才是公正的。對社會黨人來說,政治行動的精神力量在於保護人權,尊重民主決定的法律。無論個人還是集體,都應把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態度與行動結合起來。”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將社會主義與倫理劃了等號:社會主義是倫理的必然結果,政治行動的精神力量來自道德觀念和合情合理。
比較以上幾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的倫理主義觀,德國黨的倫理主義觀最徹底和最明確,在強調倫理和民主社會主義不可分、道德決定曆史進程的同時,指出了倫理道德觀念作為聯結廣大社民黨黨員的思想紐帶的重要作用。正是因為有共同的倫理道德(而不是階級鬥爭觀念),許多人才聚合在德國社民黨的民主社會主義旗幟下。瑞典的倫理主義觀主要集中在禁酒、教育和勞動紀律等一些具體的道德問題上。法國的倫理主義洋溢著濃厚的“天賦人權”的博愛色彩,主張社會主義建立在道德和倫理之上與德國黨的觀點比較接近。奧地利的倫理主義較多基督教教義,比利時將道德標準像圖騰一樣頂禮膜拜,西班牙將倫理看作是生存和政治實踐的基本原則,雖然各黨提法不同,也確實有著些微的差別,但從根本上來說,都認為社會主義就是爭取倫理的實現。
應該承認,對社會主義進行道德倫理論證是必要的。倫理道德觀作為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僅僅停留在這一層次上是遠遠不夠的,資產階級統治基礎依靠倫理道德是無法取代的。社會主義是一門科學,其科學基礎在於唯物史觀而不是倫理道德論證。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倫理價值與它賴以產生的物質社會關係相比,始終隻是第二性的。而且,任何倫理價值都有具體的曆史內容,在階級存在的條件下則具有階級性。當然,不可否認,倫理道德在屬於上層建築、具有階級性的同時又是一種社會生活現象,幫助人們解決交往中的矛盾,促進人們的團結,具有全民性。特別是在人類麵臨著核戰爭等全球性問題,麵臨著人口、生態、能源、資源等狀況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為了全人類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不但必須承認諸如和平、安全等全人類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而且必須遵守同情、人道、誠實、守信等全人類的倫理道德規範,提倡全人類共同的倫理道德價值。但是,另一方麵,當今世界還不是一個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製度的大同世界,還有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還存在著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因此,堅持倫理道德的階級性還是非常必要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占統治地位的倫理觀點隻能是資產階級倫理觀,而無產階級的倫理觀隻有到社會主義社會才能起支配作用。隻有消滅私有製和人壓迫人的製度,摧毀精神、政治、民族或其他方麵的壓迫,消除階級的特權和偏見,達到社會道德、政治的統一,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總之,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從倫理道德中產生的。隻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才是決定社會發展和變遷之根本。
三、基本價值論
在各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的綱領性文獻中,“價值”或“基本價值”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不同的黨對基本價值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大致包括自由、公正、平等、團結、相助等。對基本價值涵義的理解、基本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基本價值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各黨之間也有程度不等的理解上的差別。
1.自由
德國社會民主黨認為,人作為個體,必須並且有能力獲得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良心自由必須得到保護。他人的自由是個人自由的界限和條件。為了自由,必須反抗建立在任何基礎之上的專政。單個人的自由不僅受到極為強大的國家的危害,而且同樣也受到不加控製的私人權力、受到無限製的生產資料私有製和財政資本的權力的危害及威脅。因此,民主社會主義就是要破除壟斷,為全體人創造自由。自由要求擺脫依附、困苦和恐懼,也擺脫任何有損於人的尊嚴的依賴關係,並在公正和相助的要求所規定的限度內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個性。自由也要求能獲得施展個人才能和負責地參與社會和政治生活的機會。隻有當人們願意並且能夠承擔責任時,自由才能存在。而隻有那些感到自己在社會福利方麵已經得到充分保障的人,才能利用自己爭取自由的機會。因此為了自由,就必須使每個人都享有同等的生活機會和全麵的社會保障。可見,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自由有三層涵義:第一,自由必須符合人的尊嚴,反對任何專政和壟斷;第二,個人自由的前提條件是他人的自由和全麵的社會保障;第三,自由的實現不能違背另兩個基本價值——公正和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