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模式的形成與特點(1 / 3)

民主社會主義是一個內容十分龐雜、曆史跨度很大、實踐變動很劇烈的體係,由於其典型的實用主義特征而始終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歐洲民主社會主義三大模式所形成的時間、過程和特點都很不一樣,甚至無法找到一個確定的形成標誌。因而隻能從各自的曆史演變進程入手,動態地把握它們的發展軌跡,並通過相互的對比,從理論、組織和黨際關係三方麵進行分析,揭示出每一種模式有別於其他模式的特點。

一、形成過程

一般而言,歐洲民主社會主義三大模式的形成都經曆了從學說到運動再到模式的過程。但各種模式具體的形成軌跡卻又是很不相同的,每個階段的起始時間更是相差懸遠。這種狀況的出現與各種模式所處的社會曆史環境密切相關。

內陸模式是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典型模式,這不但表現在歐洲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軌跡事實上是圍繞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為核心而展開的,而且表現在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典型地反映了歐洲民主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廣泛的社會改良運動的實質和內容。相比而言,北海-波羅的海型民主社會主義更像一個擴大了的工會運動,地中海型民主社會主義則傾向於一個純粹的政治改革運動。

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源遠流長,社會主義運動在這一地區平穩而持續地發展,兩次世界大戰既是分界線又是轉折點,其思想學說呈現出一個相對明顯的從馬克思主義向改良主義逐漸演變的過程。這也正是理論界在論述民主社會主義的演變曆程時常常以德、奧為例的原因所在。在北海-波羅的海模式中,這一演變過程就表現得不明顯,甚至可以說,社會主義運動在這裏始終就是工會運動(甚至工聯主義運動)的附屬物,其主體從來就沒有接受過馬克思主義。地中海型民主社會主義論及起源並不比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晚,但由於戰後發展過程的中斷而呈現出跳躍性,不存在後者那樣的漸變過程。

大體說來,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為學說創立階段,社會民主黨的正統意識形態同具體的現實實踐之間出現了日益巨大的鴻溝。伯恩施坦主義的產生和考茨基主義的形成是其中最重大的事件。奧地利馬克思主義也作為一種思想傾向而開始在世紀之交的社會主義思想界引人注目。實際上,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伯恩施坦、考茨基、鮑威爾、希法亭等人對當時政治、經濟、社會和民族諸方麵問題的分析和論述以及對社會民主黨人所應采取的對策的闡述,為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展開奠定了理論基礎。但由於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民主黨意識形態領域裏的牢固地位,革命和改良之爭異常激烈,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思想學說遭到了革命社會主義者的深刻批判。可是,在社會民主黨人的實踐特別是工會的實踐中,改良主義卻越來越贏得廣泛的市場,致使“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愈來愈脫節”。

(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為運動形成階段,派別的分化和組合頻繁而激烈。由於各國社會民主黨對本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執行的政策采取了不同立場,社會主義勞工運動分裂成為民主社會主義派和共產主義派。而在民主社會主義派中,又有明顯的中翼和右翼之分。中翼以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和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最為有名。1922年,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同右翼把持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次年,以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為核心的中派維也納國際同右派伯爾尼國際合並,組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這兩次合並,尤其是後一次合並,標誌著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正式產生。但運動伊始,內部的思想分歧和派別鬥爭不斷,各國黨20年代通過的黨綱黨章,雖然主體上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內容,但也兼顧了各派特別是左派的主張,如生產社會化、防禦性暴力、馬克思主義遺產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社會民主黨人的改良主義理論都隨著同共產黨人的決裂而有所發展和深化,特別是希法亭的“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理論和鮑威爾的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遺產。在實踐方麵,除了瑞士社會民主黨人遲至1943年才第一次參加政府以外,德國和奧地利的社會民主黨都有過短暫的執政或參政,不過均由於內部思想觀念的不一致所導致的同資產階級政黨的妥協不徹底而在實際的社會改良方麵建樹有限。

(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50年代末為模式形成階段,社會民主黨人的理論和實踐呈現出明顯的過渡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特殊政治氣氛使德意誌地區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麵臨與其他國家根本不同的社會環境。德國和奧地利的情況差不多,戰前其社會民主黨遭到法西斯的毀滅性打擊,戰後則作為戰敗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占,在國際政治中根本沒有說話的機會。瑞士作為永久中立國,在國際風雲中唯求自保,難以施予積極的影響。這樣一種處境,迫使社會民主黨人徹底拋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內部紛爭,在爭取國家重建和民族獨立的基礎上,同資產階級政黨廣泛妥協,以一種十分溫和的姿態恢複社會民主黨的活動。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最早完成這一轉變。1945年倫納重建社會民主黨時,為照顧法西斯獨裁時期堅持地下鬥爭的革命社會黨人的情緒,曾把黨名改作“奧地利社會黨(社會民主和革命社會黨)”。但此時的奧地利,階級鬥爭觀念已逐漸被一種聯盟政治的趨勢所代替,革命社會黨人的激進主張影響日小,“奧地利社會黨(社會民主和革命社會黨)”很快采用了簡稱“奧地利社會黨”,並以日益溫和的形象活動於奧地利政治舞台,熱衷於社會夥伴關係的建構,為執政而奔波。直到1958年新綱領通過前夕,奧地利社會黨的理論研究和理論原則都被置於次要地位,“民主與階級合作”成為社會黨一切行動的信條。奧地利政治學家安東·佩林卡稱1945-1958年為社會黨“綱領上的幹枯階段”,實際上是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從特色鮮明的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向溫和妥協的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戰後德國西占區的社會民主黨人在舒馬赫的領導下進行了艱難的重建。對德國人來說,“當時的首要任務是集中一切力量重建遭到摧毀的德國”,因而舒馬赫主張把黨建成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民黨”,開放世界觀,聯合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一切社會力量,尤其要爭取中間階層。這一主張很快得到了多數社會民主黨人的讚同,但在黨的領導成員之間卻存在著分歧。並且,“盡管社會民主黨的基本目標同時照顧到基督教徒工人和新中間階級的利益,但是他們卻不能製訂出一個能夠吸引這些階層的綱領,不能使自己取得能夠吸引這些階層的形象”,因而在戰後初期的幾次選舉中敗北。基於此,德國社會民主黨從1954年起,在維利·埃希勒的領導下開始了製定新綱領的工作。5年後,新綱領在哥德斯堡黨代會上以壓倒多數獲得通過,標誌著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在德國確立。瑞士的情況略有不同,作為永久中立國,其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呈持續、穩定、保守的特征。社會黨1943年進入政府以後,雖曾一度同其他執政黨鬧過矛盾,但基本上是平穩發展,一直到1959年政府席位比例固定為止。也正是在這一年,瑞士社會黨通過了新綱領,宣布接受1951年社會黨國際《法蘭克福聲明》所提出的各項原則,以階級合作代替階級對抗,確定黨的性質為“各界人民的政黨”。至此,瑞士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同德、奧民主社會主義運動被納入同一軌道,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正式產生。

(4)50年代末以後為模式發展階段。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這種模式在德、奧、瑞繼續深化,相繼產生一係列富有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民主社會主義“模板”,為其他國家的社會民主黨人所承認和仿效,如奧地利的“社會夥伴關係”、德國的“共決製”、瑞士的“均衡民主”等。二是這種模式伴隨著德、奧、瑞社會民主黨人出任社會黨國際領導人而在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中擴展。社會黨國際從1963年八大以後到1992年十九大以前,主席一職均由德國和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出任,而曆屆副主席和秘書長等僅次於主席的重要職務基本上都包括了德國和奧地利的社會民主黨人,這不能不對其方針政策的製定發揮重大的影響。因此,在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界有一種說法,瑞典社會民主工黨是實踐的樣板,德國和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則為思想的領從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標準來衡量,以英國工黨、瑞典社會民主工黨、挪威工黨和丹麥社會民主黨(原名丹麥工黨)為代表而形成的北海-波羅的海型民主社會主義,遠不如內陸型民主社會主義發育得完備和充分,但形成過程更加平穩,形成時間也要早一些。它明顯受到純工會運動的牽製,意識形態批判和戰爭破壞對它的影響反而較小。戰爭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大事件都不構成北海-波羅的海型民主社會主義的分界線,它的發展過程具有自身的特點,大體上可以分為這樣三個階段:

(1)\t1910年以前為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和運動的產生和初步發展階段。

理論方麵,英國費邊主義的出現及其日益滲入工會運動是這一時期最重大的事件,它基本決定了北海-波羅的海型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原則和理論框架。而90年代瑞典社會民主工黨主席布蘭亭的理論主張從革命和改良並舉轉向完全的社會改良,則是一個突出的標誌,表明“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各社會主義政黨不久就都仿效英國式的社會改良主義”。實踐方麵,各國工黨(社會民主黨)在工會運動的基礎上誕生了,並積極投入本國爭取普選權和議會選舉的鬥爭。在鬥爭中,它們重現實運動,輕理論思辨,政治傾向力避激進,內部矛盾相對緩和,力量呈上升趨勢,其民主社會主義開始顯現自己的特點。

(2)\t1910年至30年代末為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和北海-波羅的海模式形成階段。

1910年前後,由於整個歐洲政治氣氛的極化和社會主義運動派別鬥爭的尖銳化,北海-波羅的海地區以溫和為主要表征的工黨(社會民主黨)麵臨巨大衝擊,在國內政治鬥爭中處境十分尷尬。除了瑞典社會民主工黨力量繼續發展以外,丹麥社會民主黨在1909年、英國工黨在1910年、挪威工黨在1911年都進入了十分困難的時期,選舉力量下降,黨員大批退黨。於是,黨麵臨聯盟對象和思想路線的大轉折,英國工黨和丹麥社會民主黨急劇右傾,成為自由黨政策無條件的支持者,挪威工黨則變得激進,向布爾什維克靠攏,1921-1923年甚至一度加入共產國際。由於政策的大變動,黨內矛盾空前加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20年代最初幾年激蕩風雲的催化下,各黨都發生了分裂。隨後,多次的短期參政執政實踐及其失敗,尤其是1929年開始的空前大危機的衝擊,迫切需要黨排除極左極右勢力的幹擾,樹立一種穩定發展的新形象。在這種壓力下,1931年,英國工黨開除麥克唐納,加強勞工理事會的權威,並經過近10年的過渡,完全擺脫自由黨的影響,形成獨立的勞工政治運動,理論上則逐漸皈依40年代初最終形成的拉斯基的思想體係;1932年,瑞典社會民主工黨開始連續執政曆程,並贏得農民聯盟的支持,全麵推行新福利政策;1935年,挪威工黨提出“危機折衷方案”,主張階級合作,成為國內主體執政黨;1935年,丹麥社會民主黨擺脫與激進自由黨的聯姻,同工會建立聯合機構,共同推行改良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社會政策,選舉力量頓呈上升勢頭;1938年前後,芬蘭社會民主黨同代表農民利益的中央黨結成同盟,此後便長期在國家政府領域共同發揮作用;1940年,愛爾蘭工黨通過新黨章,全麵確立自己作為溫和的勞工運動代表的形象;1940年,冰島社會民主黨在各工會組織鬆散聯盟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以其近鄰同伴的政治形象為樣板參與政治生活。上述事件的出現,標誌著北海-波羅的海型民主社會主義的正式形成。隨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對這些國家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並沒有產生“什麼特別重大的影響”。挪威工黨主席特呂格弗·布拉特利在接受美國學者史蒂文·克雷默的采訪時所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我們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要把30年代的政策進一步向前推進,充分就業、良好的教育、更多的社會主義……真正的突破是30年代。”

(3)30年代末以後為各國工黨(社會民主黨)更加積極地投身國內政治生活、同時使北海-波羅的海模式更加完善並產生巨大國際影響的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屬於北海-波羅的海型民主社會主義的大多數工黨(社會民主黨)都參加了戰時聯合政府。戰後,英國工黨成為保守黨的唯一競爭對手,與其輪流執政;芬蘭社會民主黨、冰島社會民主黨和愛爾蘭工黨也屢屢參加聯合政府;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更是形成了社會民主黨人的執政絕對優勢。英國工黨還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在社會黨國際的建立和初期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理論和實踐模式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瑞典社會民主工黨因其長期執政而取得的現實成就則具備了改良樣板的意義。北海-波羅的海型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民主社會主義運動中由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前兩種模式不同,地中海型民主社會主義屬於後起之秀,其模式形成要遲至70年代。但就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產生而言,它同其他地區並沒有兩樣,都是發端於第二國際後期的革命社會主義者和改良社會主義者的分歧和鬥爭之中,然後以20年代初期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分裂為標誌正式產生。但是,70餘年的發展的確十分艱難,屢經反複。各國社會黨由於自身的軟弱或倒向右翼,或聯合左翼,或與兩翼相對峙,造成組織上或分裂或合並,力量上或停滯或飛躍,直到80年代方能在各國的政黨體製中站穩腳跟,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政府決策、社會發展施予影響,初步具備了貫徹自己主張的物質實力,並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這樣一個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60年代末以前為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階段。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地中海各國共產黨的力量總體上要比社會黨強,社會黨的組織力量、選舉力量和理論力量的發展都十分緩慢,雖然法國社會黨中也曾出現過饒勒斯、米勒蘭、勃魯姆等頗有影響的民主社會主義代表人物,但他們的貢獻多偏重於當時的政治鬥爭,而不見長於理論的建構,對別國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影響較小,因此不具備典型意義。

20年代共產黨剛剛分裂出去以後的地中海各國社會黨在組織上和思想上都十分軟弱,而他們所麵臨的複雜的局勢和政治力量組合又特別棘手:在國際上有社會主義兩大流派的鬥爭,在國內則不得不在日益膨脹的反動獨裁勢力和強大的共產黨之間周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形勢也有著相當程度的類似:社會黨的左邊是強大的共產黨,右邊是更為強大的資產階級政黨。因此,社會黨內麵臨一係列問題上的意見不一,諸如:對局勢到底應該怎麼看,如何著手處理麵臨的任務,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獨特的政治影響力,如何對待黨的傳統和現實的關係,怎樣確定結盟對象等等,社會黨內出現了連續不斷的紛爭,其程度之激烈,時間之長久,都是力量相對軟弱的社會黨所無法承受的。於是,各黨都經曆了分裂、合並、再分裂、再合並的痛苦曆程,政治盟友忽左忽右,理論觀點時而激進時而保守,選舉力量起伏極大,但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到60年代末,社會黨在各國的發展狀況也極不平衡:希臘尚沒有社會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黨不但處於非法狀態,而且分成好幾個派別,法國和意大利社會黨的力量也到達曆史最低點。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各國社會黨自然無法形成固定的民主社會主義立場,無論從思想、運動、組織哪方麵來說,都是含混不清的。

它們同社會黨國際之間截然不同的關係亦可表明這一點。因此,所謂南歐民主社會主義,特別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地中海模式,隻能是指70年代以來南歐各國經過重建以後的社會黨所進行的理論和實踐活動的總和,並不包括社會黨在此以前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曆程。

(2)70年代初以後為地中海型民主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階段。

南歐各國社會黨在70年代初、中期陸續進行重建,統一組織,統一思想,克服黨內極左極右勢力的幹擾,確立溫和的左翼黨形象,迎合日益興起的新中間階級的利益。恰在此時,歐洲資本主義各國麵臨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社會黨獲得極好的發展機會,通過建立種種形式的左翼聯盟,提出特色鮮明的經濟、社會改革綱領(如密特朗的“改革110條建議”、葡萄牙社會黨的“振興經濟100項措施”、西班牙工社黨的“4年80萬人就業計劃”等),選舉獲勝,出麵組閣,並憑藉自己的力量優勢,相繼提出激進的結構改革政綱。正是在執政前後及執政過程中,各國社會黨形成了比較係統而又特色鮮明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綱領和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