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謝地,網絡上雞湯夠多,總有一款合適你。我看到了摩西奶奶的案例,這個養育了10個孩子的老太太,76歲之前的身份都是家庭婦女。76歲這年,她開始畫畫;80歲的時候,在紐約開了個展。
國內的褚時健爺爺,也是跌宕起伏的例子。他74歲從監獄保外就醫,開始上山種橙子。10年之後他84歲,樹掛果,人收獲,種出著名的褚橙。每個橙子,皮薄肉厚,口味清甜,有肌肉感,每個角度去看,都有生命的張力在。
如果40 歲已經幹不了什麼,那76歲還能幹些啥呢?大部分這個階段的人的生活,大概就是養生、做飯、電視、麻將,等兒女回家看望吧。
我也曾以為,一老毀所有,白頭發出來的時候,覺得天都塌了。白頭發都有了,還折騰個啥?這是個青春終結的信號,好像幹什麼都太晚,都來不及了。
40歲這年,我開始跑步,跑了個小馬拉鬆之後,得到了人生第一塊運動獎牌。有人說,都一把年紀了,還跑個啥呀,體力又趕不上年輕人。但馬拉鬆再遠,走也是能走到的,對於不出發的人來說,卻永遠無法抵達終點。
因為總是“安利”跑步的好處,有人反駁我說,生命在於靜止,你看烏龜不動壽命才長嘛,人的心跳次數、血液總量都是有總數的,用完了就沒有了。
再長命的動物,也不及植物的壽命吧。我願意活成一棵流動的樹,這一季花落花開、葉綠葉黃過了,休養生息之後,下一季再開放。一生都不停止生長,每年都有春天。
樹的生長也很慢,但隻要季節更替,每一次開花都是一次新生命和再出發,都見證冷暖、感受溫度,都接受陽光和雨雪,都有喜怒哀樂。
朋友陶妍妍說,生活的意義是隨生命的流動而不斷產生的。有人不落後於起點,有人不落後於終點。不論早晚,隻分有沒有出發,能不能到達,你總得做點什麼。
如果你出發晚了,那就盡量走快一點。如果你還走得很慢,那就走久一點。
摩西奶奶100歲的時候,日本有個叫渡邊淳一的年輕人問她,該不該為了自己熱愛的寫作而辭掉外科醫生的工作。摩西奶奶的回信是一張明信片,上麵畫了一座穀倉,並寫有一段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如果40歲幹不了什麼,那麼41歲就更幹不了什麼了。年齡越大,越感受到時間的急迫,生命的短暫,但也沒關係,畢竟,除了辭別塵世的最後一天,我們都會迎來下一個明天。不管你70歲還是80歲,都有理由去規劃未來,期待明天。
做不成TFBOYS,你還有機會學摩西奶奶——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隻有不開始,才會真的太遲。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世界——你的生活,已經被聰明人包圍。
比如說,你的主管,是一個很會當主管的主兒,她擅長發號施令,在堆積如山的工作之外,經常會布置“你打一下這個電話”,或者“幫我貼一下發票”這樣的“高難度”任務。她還喜歡加“請某某辦理”這樣的批注,然後就在辦公室炒股淘寶,或者看新聞瀏覽外麵的世界。但如果有更高職級的老總過來,她必定笑靨如花地衝出包圍,把最新的成果一件件轉述個遍。你目瞪口呆地聽她介紹你剛幹過的工作,可你的名字,就像一篇被抄襲的文稿,完全沒有被提及。
更糟糕的是,作為一個上進青年,你的七寸,已經毫發無損地握在她手裏,你那點小心思,成了她拿捏你的利器。有時候,工作量實在太飽和,做不下去了,她就威嚴地懸賞:“嗯,那要不讓誰誰做,把這個機會給他出彩?”
雖然你很想說聲我呸,卻裝作愉快地開始加班。作為下屬,你要是這個也計較,隻能顯得你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