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些留言,各種糾結焦慮:有正在求學要找工作的大學生,不確定回老家還是去北上廣;有計劃結婚,但不知道該不該邁出這一步的準新人;更多的是為情所困的癡男怨女,前進與後退都左右為難,不知道如何拿捏。
除卻生老病死的大事,讓人覺得糾結的,大致也就是這些吧。情緒上的困擾,感情上的迷茫,人際關係的處理,怎麼選擇都難免患得患失,為未來的不確定左右搖擺,恨不得有個算命先生,把下一步發展來個劇透,提前知道答案,以求心穩神安。
原來大家都差不多,不管你背景如何、年齡多大,都有一堆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對未來有向往也有擔心,對過去有欣慰也有遺憾,對當下有自省也有困惑。
活著的這一路上,有那麼多十字路口要經過,沒有明顯的紅綠燈,沒有明確的指示牌,也沒有交通警察,每一個路口又都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難免彷徨,舉棋不定,想自己走又怕弄錯,所以很想問問別人。
我也不例外,收到這些疑問句的時候,也正為一大堆事情焦頭爛額,需要求助親朋好友、外界高人。
有個死黨調侃我,你不是看起來什麼都懂嗎?哪裏哪裏,我也在努力想搞清楚,很多事情,我也在試圖找到一個明確答案,yes或者no,硬幣朝上還是朝下,於是可以出演到底往左走還是往右走的內心戲,簡潔明了,不必和自己糾纏。
我這樣的非科班碼字工,最開始提筆寫東西,不過是心有鬱結,無處傾訴,於是借助鍵盤,用word連接起內心和外界,用文字分配角色,獨白變成對話,個人感受也學會了傳播。寫得多了,自己略微有些順手,有幾篇別人看著順眼,但離所謂的《人間指南》,有多遠差多遠。
那些看起來的通透,恰好是夜裏千回百轉,輾轉反側,想過的一萬種可能,寫出了一千字而已。一部內心大戲,刪減成兩語三言。好處就是,這一個過程,找答案就像找自己,也逐漸從模糊到清晰,才讓人看起來“什麼都懂”。
如果事情恰好這麼湊巧,這些事情你也經曆過,這些想法和感受你也有過,我們之間就產生了一種叫作共鳴的連接,因此有一種遠距離的信任,因此不陌生,沒見過麵卻很親切。
所謂孤獨,各人之間的孤獨其實有類似基因、共同特點,隻是你沒有發現,人海中的同類項,不少,也離你不遠。看起來形單影隻的彼此,其實隸屬於同一個組織,隻是散落在不同地方的一支隊伍。
所謂解脫或者釋懷,並不是困擾你的那些事情從此不再存在,而是你發現,哎呀,原來別人也有麻煩,甚至比你更糟糕——我為自己沒有鞋子而哭泣,直到我看到一個沒有腳的人。
人選擇他們願意看到聽到的一部分,不是那段文字、那個故事有什麼魔力,隻是這一段,恰好對應了他們內心的聲音,是對他們所思所想的一個佐證,把他們心裏模糊但已經存在的一些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
不是我給出了多麼好的建議,也不是幫你做了一個如何正確的選擇,是你看到、聽見、選擇了你所相信,而最好最後的建議,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因為,做出任何決定,無論用什麼謂語動詞,唯一的主語是你自己。
你看到文章說社會已經板結,命運無法改變,階層之間難以流動,你悲觀失望,覺得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於是你拱手讓步,任憑外部環境,把自己推到何種境地。因為你的內心,本來就有灰心、妥協和放棄,那些負能量的表述和事例,正好相互配合,成為你的知音。
你看到一篇文章,說人醜就要多讀書,體胖就要多跑步,於是你放棄熬夜刷屏,早睡早起鍛煉身體,迎來一個煥然一新的自己。你說多虧了這篇文,其實不是的,多虧了你自己。你點開閱讀,發了朋友圈,參照著去做——你選擇了看到、相信,並行動。
人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因為哪怕有人為他打開窗簾,閉著眼睛也無法看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