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清

世界社會黨從1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誕生為肇始,至今已近120年的曆史,其間經曆了曲折複雜的變化與發展。在1914年前,世界社會黨作為各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力量,曾經有過45年的光榮革命曆史。後來,由於修正主義思潮的泛濫和侵蝕,第二國際各主要社會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叛變,導致國際工人運動的大分裂,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社會黨與共產黨長期對立和對抗的曆史。其中有許多是非曲直和經驗教訓值得重新探討,深入研究。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在世界革命力量取得曆史性勝利的同時,世界社會黨的力量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1951年6月,由歐洲各國社會黨發起並重建了社會黨國際。該國際從70年代以來又大力向亞非拉地區發展,到1986年,其成員黨已達70個,遍布世界各大洲,共有二千萬黨員,擁有一億二千萬選民。歐洲有20個社會黨先後執過政或正在執政,在各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歐洲議會中,社會黨黨團勢力最大,約占總議席的1/4強(111/410)。可見世界社會黨已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而世界社會黨綱領政策的改良主義指導思想——民主社會主義也成為當代世界上頗有影響的重要政治思潮之一,引人注目。

基於上述曆史、理論與現狀的情況,社會黨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理論界和政治界人士廣泛重視,爭相研究的重大課題。

我國過去由於受教條主義的朿縛和“左”的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對各國社會黨缺乏全麵的認識,更沒有進行認真的研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搞活的總方針和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我國學術界解放思想,衝破教條主義的束縛,重新認識、評價社會黨的性質、作用及其重要性,糾正了過去全盤否定的片麵性,逐步開展了對各國社會黨和社會黨國際的研究。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研室及其後成立的北京大學世界社會黨研究中心就是在這個新發展的科研領域裏辛勤耕耘的一個園丁。該係為了開展對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研究,經與西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簽訂科研合作協議,派該研究中心主任曹長盛教授赴聯邦德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考察研究。《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就是在曹長盛教授主持下的這一合作研究的可喜成果。

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三十年,是世界矛盾激化、政治動蕩、戰火頻仍、形勢幻變的年代。其間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互交織、尖銳衝突的中心,大規模戰爭激烈殘酷進行的場所,集中在歐洲,而德國又首當其衝,扮演了禍首的不光彩角色。這樣,德國社會民主黨隨著德國曆史的起伏沉浮,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戰爭、革命、執政、在野、受迫害、轉入地下、流亡國外、被迫反抗、分離聚合、頑強求存等多方麵的實踐,使德國社會民主黨具有了豐富的正反麵經驗。因此,總結研究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社會民主黨成敗興亡的曆史經驗及其社會改良主義思想的發展,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與曆史意義,而且對於研究戰後德國政局的演變和當今世界範圍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與實踐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作者在廣泛收集、深入研究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發展演變的曆史分為四個時期,即分化聚合時期、入閣參政時期、挫折與轉變時期、流亡與反抗時期;並初步探索了這三十年間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改良主義有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改良主義和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主要特點。這些論述都是作者獨立研究的創見,也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精華所在。書後所附德國社會民主黨各個時期的綱領宣言,絕大多數均係第一次由德文譯出,有助於國內學者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世界社會黨的研究。本書作者的上述努力,是值得稱讚的。當然,在我國對世界社會黨的研究還處於開始階段,資料掌握遠不充分,研究尚待深入的情況下,本書中提出的一些論點自然還可進一步探討。希望學術界、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們共同努力,把我國對世界社會黨的研究工作推向前進,盡快接近世界水平。

1987年9月4日於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