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研究的課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曆史——近年在國外學術界頗受重視。聯邦德國、民主德國、蘇聯和英、法等國相繼推出一批專著問世。目前處於西方新保守主義與歐洲共產主義勢力夾擊中的西歐社會民主黨人與當年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處境有某些相似之處。人們企望從總結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曆史經驗中尋救在解決現實問題和展望前途方麵得到某些啟示——盡管東西方學者的立場、觀點、結論差異很大。在我們中國,鑒於曆史、政治、經濟、社會諸方麵的原因,傳統的改良主義影響較小,致使對社會民主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甚少。為了彌補這方麵的不足,我們在研究有關資料的基礎上編寫了本書。可以肯定,了解和研究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成敗興亡及其社會改良主義的形成發展,對於認識今日世界範圍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和實踐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1914年至1945年是歐洲曆史上動蕩不安的年代。歐洲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在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諸方麵的全麵危機和劇烈衝突的災難中飽經憂患。就德國來說,這30年內先後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次全國範圍的人民革命。政治形勢風雲起伏、瞬息萬變。無產階級的蘇維埃製、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法西斯主義的獨裁專政都先後出現在德國土地上。第一次大戰戰敗、1918年革命夭折、魏瑪共和國垮台、希特勒法西斯全麵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係列連續不斷的政治事變衝,形形色色各階級代表人物戲劇性地粉墨登場,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在險象環生的政治激流中,各種理論、學說、方案、計劃應運而生,此起彼伏。而德國社會民主黨,同樣受到了曆史的嚴峻考驗。它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了1918年革命,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時而入閣、時而下野;法西斯上台後被宣布為非法,大多數社會民主黨人被迫轉入地下或者流亡國外,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朿。這期間,黨內經曆了多次分化改組、分離聚合。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發展變化同整個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演變是息息相關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曲折經曆,可以說是當時整個歐洲社會改良主義運動的縮影。1914年至1945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914年至1922年是歐洲社會民主黨分化聚合時期。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歐洲一係列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各國社會民主黨相繼分裂。左派脫離改良主義隊伍,創建共產黨,中派與右派進一歩合流。這種分化過程致使國際舞台上出現了共產國際與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兩軍對壘的格局。在德國,工人隊伍分裂成共產黨、獨立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左中右三派鼎立的陣勢。後來獨立社會民主黨進一步分化,左派參加共產黨,右派與社會民主黨合並。中派黨組織上的消失宣告了這一分化過程暫告一段落。
1923年至1928年是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西歐社會民主黨獲得不同程度的參政機會,先後在11個國家內進入資產階級內閣政府。在與資產階級全麵合作的基礎上,社會改良主義理論獲得係統性的發展,形成工人運動內與布爾什維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係,社會民主黨人與共產黨人政治、思想上的分歧日益加深。德國社會民主黨1925年海德堡綱領的製定和魯道夫·希法亭的“有組織資本主義”理論的提出,對整個國際改良主義思想發展影響很大。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各國社會民主黨發生了新的轉折。麵臨壟斷資本與法西斯主義的進攻,社會民主黨被迫投入鬥爭。在改良主義路線破產的教訓下,在一些國家社會民主黨人改弦更張,與共產黨人成功地建立了統一戰線,扼製了法西斯主義。在另一些國家,包括德國,統一戰線始終沒有形成。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後,德國人民被推入血泊之中,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一起被取締。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是歐洲工人階級與法西斯主義艱苦鬥爭的血與火的歲月。各國社會民主黨都麵臨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對德國社會民主黨來說,是流亡與反抗的年代。廣大社會民主黨員與共產黨人在法西斯恐怖下並肩戰鬥,而流亡國外的右翼領導人依舊堅持反對統一戰線的方針。
簡而言之,兩次大戰之間,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內的西方社會改良主義政黨走過了一條由盛而衰、不斷遭受挫折、在困境中掙紮奮鬥的道路。從這段曆史中確實能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發人深省。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社會改良主義,是大戰前改良主義思潮發展的結果,又是當代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來源,但它又有別於大戰前的改良主義,也與當代的民主社會主義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