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3 / 3)

香港的地名,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是明朝萬曆年間(0573—1619年)廣東著名方誌學家郭棐所撰寫的《大粵記》中。那裏就有“香港”這一地名了。

香港得名,有幾種說法,同時流行於世。

其一說,得名於莞香。香港原屬東莞縣。東莞盛產的一種香料叫做“莞香”。當時的莞香由東莞運到九龍尖沙嘴,然後渡海到石排灣,即今香港島上的香港仔,在此地集中後,再轉銷沿海各省和日本等地。由於這裏是莞香集中和起運的港口,所以人們便稱其為香港。

莞香即土沉香,古稱蜜香樹的一種樹脂,產於廣東的東莞、香山、德慶、海南島等地。沉香有特殊的香氣,可入藥,成香料製品。香港的種香、製香業在唐宋時期便見於文獻記載。沉香樹在山田、東莞、沙田、大嶼山一帶種植甚多。沉香之精品為“女兒香”一種,價比黃金。古詩有“腰下荷囊脂粉好,背人偷換女兒香”的句子,可見其身價不凡。明、清時期,莞香更是盛極一時,量多質優,遠銷江浙,飲譽全國。清初文學家屈大均(1630—1696)所著《廣東新語》卷26“香語·莞香”條中,描寫了東莞的香業盛況:“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蘇鬆一帶,每歲中秋夕,以黃熟徹旦焚燒,號為熏月,莞香之積閶門者,一夕而盡,故莞人多以香起家。”可見莞香貿易已具規模。石排灣這個轉運香料的港口稱“香港”,港口附近的村莊也就稱“香港村”了。香港得名此一說,是被認同最廣的一種了。

其二說,是由香江而得名。

據《新安縣誌》載,在今日香港島東南部的石排灣,原有一條湍急的溪澗,流注入海。島上居民和過往船隻常在此汲水。大家發現這條溪水水質清甜甘香,故稱之為“香江”。香江流注入海的港口也就稱為“香港”。

台灣詩人羅大佑作詞曲的《東方之珠》,歌詞有:“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看來,也受了香港之名起於香江一說的影響。

其三說,是由“紅香爐”而得名。

古時候,香港島的銅鑼灣一帶都叫作“紅香爐”。紅香爐的來由,一說是指銅鑼灣天後廟前的一個小島,孤立海中,好似一隻“紅香爐”。另一說法是,從前有一隻紅香爐,由海上漂流到銅鑼灣天後廟前,當地人認為是天後顯靈,將紅香爐供奉在廟內。從此,天後廟後麵的山稱“紅香爐山”或“紅香爐峰”。銅鑼灣是停泊漁民船隻的大港,漁民視天後為自己的守護神,天後廟前常年香火不斷。尤其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後誕日,仍是目前香港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除了上香,還要舉行舞獅、飄色巡遊之類的慶祝活動,蔚為壯觀。由於紅香爐是天後的聖物,天後廟前的這一大漁港便被稱為“紅香爐港”,簡稱為“香港”。

香港得名的說法很多,絕大多數人還是取第一種說法。

外國人從地圖上標識香港是18世紀以後的事了。據有的資料表明,178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海特船長繪製的航海圖中,便有香港(Hong Kong)的標識。這比明朝萬曆年間《大粵記》中的正式文字記載晚了200年左右。

史實說明,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質疑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