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
在國際化經營方式中,戰略聯盟有別於傳統的合資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於合資僅僅是為了解決某一難題推出的權宜之計,屬於一種短期性的戰略措施。
(5)不平等的結盟是聯合體破裂的前兆。
戰略聯盟是企業自身利益與共同利益相一致的國際化經營方式,它的特點是以靈活協調的生產——銷售網絡,動員雙方所能利用的資源和能力來共同創造市場機會,從而創造一種無形的決策協調機製。因而,合夥人之間的關係應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的,這種關係不受合夥人之間經濟實力差異的影響。
9.國際戰略聯盟控製與管理
全方位、全過程的戰略管理應集中在如下幾點:
(1)戰略聯盟必須基於雙方的需要。
企業需要充分研究聯合的可行性,廣泛了解合作對象的戰略,以便使雙方在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上都達到一致。
(2)建立合適的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是企業保持戰略聯盟整體性的內在聯係的方式,它是把聯合體的諸要素及其相互關係作為一個具有統一性的係統整體加以有機組合的組織體係,它決定了整個聯盟的運行效率。從國際上成功的戰略聯盟看,有效的組織結構具有兩個特征:
①新的組織機構必須對市場總需求和競爭條件的變化作出迅速而靈活的反應。
②新的組織結構必須具備廣泛健全的信息反饋網絡。信息要素已成為現代社會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稀缺的資源,信息要素的完備與對稱,成為戰略聯盟能否有效發展的掣肘因素。完備的信息決定了聯盟體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能力,而信息的對稱性則是維係聯盟各方合作的紐帶。
(3)保護聯盟各方的技術資產。
保持聯盟內技術公平的最佳措施是堅持研究與開發活動,實行技術吸收政策。
(4)對國際戰略聯盟進行有效地協調管理。
這些問題包括:有誰來經營聯合體?聯合體經營的利益和損失如何分擔?怎樣組織和管理聯合體經營所需要的人員?戰略聯盟所經營的風險是否已確認等等。
(5)溝通文化間的差異,創造新的企業文化。·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經營方式是文化環境的組成部分,商業慣例也是社會的文化成分。一般來說,一旦形成戰略聯盟,各企業都需要對內部企業文化作大幅度的調整,以形成新的文化氛圍。新的企業文化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
①根據各方的實力和意向,確定聯盟的長期目標。
②聯盟各方的關係應以求得在產品開發、生產和經營上各方貢獻基本平衡為目標,為此,合作各方需要樹立相互學習、相互依存的觀念。
③國際戰略聯盟在共同開發、共同生產某種產品或共同進入市場的過程中,加盟各方應協調一致。
(6)發展多方位的聯盟合作關係。
多邊聯盟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任意兩方聯盟解體帶來的危機,而且比單一聯盟能更廣泛地、更好地運用多國企業的綜合優勢,以優化技術水平,開拓國際市場。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