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

**《唐試鑒賞辭典》**

** 請按F3查找資料 **

********************

《唐詩鑒賞辭典》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wei1)蕤(rui2):草木枝葉茂盛下垂下的樣子。

2.自爾:自然。

3.“聞風”句:聞到了風吹送過來蘭桂的香氣,而生愛慕之心。

【賞析】:

此詩係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詩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全詩一麵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麵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

張九齡

(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武後神功元年(697)中進士後,曾任過左拾貴,是玄宗朝有聲譽的宰相之一。有《曲江集》。後人評他的詩“首創清淡之派”,《感遇》詩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詩

張九齡

幽人歸獨臥,

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

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

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

何所慰吾誠?

【注解】:

1.“滯慮”一句:心中沒有困惑才顯得孤獨清高。滯慮,困惑。

2.飛: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閑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遠,情勢隔斷不通。

【賞析】:

此詩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隱士,雖然自己被貶官在外,沒有塵世間的雜念,但是一片忠君報國的赤心不滅,仍然懷念遠在朝延的君王。詩中以“高鳥”比喻君王,以“飛”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穎。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

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注解】:

1.豈伊:豈唯。

2.歲寒:孔子有“歲寒而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語。後人常作砥礪節操的比喻。

3.薦:進獻。

【賞析】:

讀此詩,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頌》。詩人謫居江陵,正是桔之產區。於是借彼丹桔,喻己貞操。詩中前四句是“比興”,詩開頭二句,托物喻誌,以一個“猶”字,充滿了讚頌之意。三、四句用反詰,說明桔之高貴是其本質使然,並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寫如此嘉樹佳果,本應薦之嘉賓,然而卻重山阻隔,無法為之七、八句歎惜丹桔之命運和遭遇。最後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全詩表達詩人對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歎。詩平淡自然,憤怒哀傷不露痕跡,語言溫雅醇厚。結句以反詰作收,深沉有力,情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