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段(2 / 2)

德之懋者司其化,是亦不得不然之勢也;而作君作師,畫野分州,井田封建學校

之意著矣。故道者,非聖人智力之所能為,皆其事勢自然,漸形漸著,不得已而

出之,故曰天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未有人而道已具也。繼之者善,成之者

性。是天著於人,而理附於氣。故可形其形而名其名者,皆道之故,而非道也。

道者,萬事萬物之所以然,而非萬事萬物之當然也。人可得而見者,則其當然而

已矣。人之初生,至於什伍千百,以及作君作師,分州畫野,蓋必有所需而後從

而給之,有所鬱而後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後而救之。羲、農、軒、顓之製作,初

意不過如是爾。法積美備,至唐、虞而盡善焉,殷因夏監,至成周而無憾焉。譬

如濫觴積而漸為江河,培婁積而至於山嶽,亦其理勢之自然;而非堯、舜之聖,

過乎羲、軒,文、武之神,勝於禹、湯也。後聖法前聖,非法前聖也,法其道之

漸形而漸著者也。三皇無為而自化,五帝開物而成務,三王立製而垂法,後人見

為治化不同有如是爾。當日聖人創製,則猶暑之必須為葛,寒之必須為裘,而非

有所容心,以謂吾必如是而後可以異於聖人,吾必如是而後可以齊名前聖也。此 ◥思◥兔◥網◥

皆一陰一陽往複循環所必至,而非可即是以為一陰一陽之道也。一陰一陽往複循

環者,猶車輪也。聖人創製,一似暑葛寒裘,猶軌轍也。

道有自然,聖人有不得不然,其事同乎?曰:不同。道無所為而自然,聖人

有所見而不得不然也。聖人有所見,故不得不然;眾人無所見,則不知其然而然。

孰為近道?曰: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非無所見也,不可見也。不得不然者,

聖人所以合乎道,非可即以為道也。聖人求道,道無可見,即眾人之不知其然而

然,聖人所藉以見道者也。故不知其然而然,一陰一陽之跡也。學於聖人,斯為

賢人。學於賢人,斯為君子。學於眾人,斯為聖人。非眾可學也,求道必於一陰

一陽之跡也。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跡既多而窮變通久之理亦大備。

周公以天縱生知之聖,而適當積古留傳,道法大備之時,是以經綸製作,集千古

之大成,則亦時會使然,非周公之聖智能使之然也。蓋自古聖人,皆學於眾人之

不知其然而然,而周公又遍閱於自古聖人之不得不然,而知其然也。周公固天縱

生知之聖矣,此非周公智力所能也,時會使然也。譬如春夏秋冬,各主一時,而

冬令告一歲之成,亦其時會使然,而非冬令勝於三時也。故創製顯庸之聖,千古

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獨也。時會適當時而然,周公亦不自知其然也。

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今言集大成者為周公,毋乃悖於孟子之指歟?

曰:集之為言,萃眾之所有而一之也。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皆聖人

而得天子之位,經綸治化,一出於道體之適然。周公成文、武之德,適當帝全王

備,殷因夏監,至於無可複加之際,故得藉為製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聖之成,

斯乃所謂集大成也。孔子有德無位,即無從得製作之權,不得列於一成,安有大

成可集乎?非孔子之聖,遜於周公也,時會使然也。孟子所謂集大成者者,乃對

伯夷、伊尹、柳下惠而言之也。恐學者疑孔子之聖,與三子同,無所取譬,譬於

作樂之大成也。故孔子大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