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兩淮直隸總督宇文靖入京一事,宮外頭,百姓們還不覺得有些什麼,隻是城牆口的封禁,讓大家有些不爽,多少年了,什麼時候鬧個這麼大陣仗。
好在大冬天的,尋常百姓也不願意出城,私下裏罵兩句也就是了。宮裏頭卻是熱鬧的很,各部衙門裏,竄門子的,絡繹不絕。
胡世海,張甫之,顧之章,順王,馮保保,相王被放了假,內閣,禦史台,六部衙門,內務府,司禮監都沒了主心骨。
皇帝蕭成渝這兩天清閑,懶得在勤政殿辦公,沒事禦花園逛逛,昭雲亭坐坐,九曲白玉橋那邊走走,愜意的很。
是以,宮裏辦事兒的,都開始不辦事,大家一閑下來,就開始議論這件事。
相互竄門子的,大多也是一個衙門的不同院子的,否則,那便是雞同鴨講,最後仍不免要跺腳罵上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對此,各部衙門之間,彼此心照不宣。在禦史台已經點卯有了幾天的老侯放下了手中的折子,這些折子有六科給事中呈上來的,也有翰林院那幫子清流寫的。
折子千篇一律,都是彈劾那位新晉的禮部尚書宗養才的。對於宗養才,老侯談不上好感,也談不上惡感。前兩天喝花酒的時候,聽到了老上司胡雙才提過一嘴,口中對這位新尚書讚不絕口,老侯知道,胡雙才沒必要在人不在的時候拍上司的馬屁,所以心裏還是對那位口碑不怎麼好的尚書大人高看兩眼的。
再回頭看看折子,老侯望向朝南的院子裏,那幫禦史們聚在一塊喝茶嗑瓜子開大會,老侯心裏有些不滿。
就是彈劾人家,也該就事論事。人家都不在刑部幹了,你們卻彈劾人家在刑部的時候混吃等死,造成冤假錯案一籮筐,據說人家當年好歹也算是你們禦史台的中流砥柱,如此毫不顧念同僚之情,未免有人走茶涼的悲哀。
對此,老侯隨手把折子一丟,正準備喚人前來把這些折子收走丟掉。
恰巧,新任的禦史中丞陳柏蒼來到了門前,彎腰撿起了這些折子,看過一兩分後,朝老侯笑了笑,“侯禦史,不用介意,哪壺不開提哪壺,這是禦史台的老傳統,我以前也常幹這種事。”
老侯對於這位禦史中丞還是挺有好感的,為人不卑不亢,關鍵是他倆都不怎麼受這一院子裏的人待見,是以難免會有同病相憐的感覺。
老侯坐在椅子上,歎道:“非我說,這已經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了,按照我從政的經驗來看,這種事兒多了,聖上那邊臉上總會掛不住,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老侯做了個請字,陳柏蒼沒有落座的意思,他站著對老侯說:“你說的這些,我自然也是明白的,我多次和他們說過,他們也不搭理我,那就由著人家鬧好了。對了,老侯你剛來禦史台不久,想必對以前的老衙門還有些懷念,要不要和我一同竄門子去。”
侯富貴立刻起身,笑道:“好哇。說實話,待在這還真有點渾身不舒坦,去老衙門看看老夥計們。”
入了禮部衙門的門,侯富貴多少有些感慨。
禦史台那邊聚眾喝茶嗑瓜子開大會,禮部卻是有條不紊的忙著,翻卷宗的翻卷宗,討論年關的祭祀等的討論年關祭祀,該幹嘛幹嘛,見到老上司老朋友,大家隻是停下來,點頭示意,微微一笑,談不上太親近,也談不上太疏遠。
畢竟老侯去了禦史台,禦史台和六部衙門不對付,這番作態,剛好拿捏得當。這有賴於老尚書的教導,和新尚書的保持,若是禮部的人去了禦史台竄門子,哪怕是公事,隻怕那些禦史們也是說酸話的說酸話,翻白眼的翻白眼,誰會搭理你。
陳柏蒼徑直去了尚書堂,大家隻是好奇的看了一眼,並沒有多說話。
老侯則去找左侍郎胡雙才敘舊。
陳柏蒼一進去,發現了宗養才雙手抱著後腦勺,兩隻腳是右腳搭在左腳上,左右腳搭在桌案上。
陳柏蒼有些無奈,“都說你到了禮部轉性子了,說你勤勤懇懇,盡職守則,怎麼還是這樣......一幅鳥樣?”
宗養才樂了,“不曾想一本正經要死要活的禦史中丞大人也會開玩笑了?怎麼?不跳河?不自殺?找到人生樂趣啦?”
對於宗養才一口氣戳穿自己的心頭老傷疤,陳柏蒼嘴角一裂,但很快釋然,“從江南到京城,你是一點沒變,嘴賤!”
宗養才收了雙腳,起身從爐子上拎起了彎嘴的銅壺,親手給陳柏蒼泡了一碗茶,雙手奉上,嬉皮笑臉道:“來來來,給咱們的陳大人奉茶賠罪,以後少彈劾我點就成。”
陳柏蒼臉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剛剛在衙門的時候,看到一堆彈劾你的折子,都是六科給事中和翰林院丟上來的,估計能把你罵道姥姥家。”
宗養才歎道:“唉。當官難啊,上頭壓著,下頭罵著,冷屁股做熱板凳,上下是冰火兩重天。”
陳柏蒼喝了一口茶,沒好氣道:“你甭跟我這裝。下頭罵的在厲害,上頭有人保你,你便風光無限,穩如泰山。我來找你,不問你其他的事兒,就想問問宇文靖入京一事,你怎麼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