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我們守得住嘛(1 / 2)

“若是真如你所言,我等也不會多此一舉。宗大人難道忘了,太祖皇帝自建國起實施的國策?”

李謙反問道。

宗養才想了一下,說道:“這個我是曉得的。太祖皇帝總結了前朝大明滅亡的原因,皆是在外將領擁兵自重。但皇帝一人又無法完全掌控整個大軍,畢竟我大梁幅員遼闊,所以太祖皇帝才推行分封與郡縣並行的國策,讓皇室子弟戍守一方。這才大梁立國初期,確實有了不少功勞,隻是到了如今,反倒是藩王割據,不尊皇權,所以釀下了禍根。”

李謙點了點頭,解釋道:“當年的四大權貴,除了我李家,已經去了三家。所以不足為慮。但是王爺們可不一樣,一代傳一代,和京城皇室的情誼,早已疏遠。這還不是最要緊的,最要緊的是,這些王爺們的封地,天南海北都有,若是真的削藩,我們一個個打下去,得打到什麼時候。”

“而且真的大張旗鼓的打下去,很容易失敗。”

石敢當補充道:“若是真的明令削藩,王爺們肯定不服,我們初期有兵力優勢,可以打下兩個到三個藩王,但是藩王可是有十一位,相王現在已經沒了兵力,人還在京城,不足為慮,但除此之外,可還有七路王爺。

屆時,朝廷一旦動了真格,七路王爺必定聯手造反,我們該如何是好?此消彼長,這就是大內戰,從京城朝下,一路從北向南,從中原到江南,可就全部冒出戰火來,就是打贏了,這個大梁也千瘡百孔,我們守得住嗎?”

宗養才低下了頭,李謙用佩劍切下了一大塊烤熟的羊裏脊肉,用手抓著遞了過去,宗養才接過,石敢當又給他倒了一碗酒,自己隻是捏了兩粒花生米丟到嘴裏,繼續說。

“而且,這四十萬大軍,終究是邊防的守軍,防備的還是塞外的周國。比起建元年初期,我們五人可用的尷尬境地,現在的兵部的確很有力量。但這隻是和建元八年和建元元年想比,若是我們在往前回溯,當年輔國公秦朗還在的時候,同樣拉起了三道防線。靠近大小涼山的地方,有十萬人,後線天涼郡有十萬人,中段以幽州為節點,可是二十萬。若是四十萬大軍可以徹底的削去王爵,當年的軍神秦朗,會不動手?”

聽著石敢當的分析,宗養才咬了一塊烤肉,沒怎麼咀嚼就咽了下去,他說道:“石將軍所言有理,我畢竟是文官,不懂沙場之事,思慮不周。……隻是,我還有一事不明。周國畢竟是番邦,兩國交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我們能信任他們嗎?”

宗養才的問題是致命性的,正如石敢當剛剛說的那樣,那時候的秦朗如日中天,蠻國大統領胡日和用兵入神,但在秦朗手裏更是屢戰屢敗,最後更是把命都搭進去了。

這樣的秦朗,有著四十萬大軍尚且不敢對藩王們動手,若說是先皇昏聵,但先皇在世時,宗養才已經位列九卿高位,自然曉得先皇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褒貶不一,但不可能看不出大梁的內部問題,之所以沒有動手,就是防備著塞外。

現在動手,就能保證塞外不會趁著大梁的內亂趁機發兵,進攻大梁?

石敢當感慨道:“所以我才在聽聞這個消息後,如你一般震撼,此事手筆之大,可謂是前無古人,想必也後無來者。”

石敢當猛地灌了一碗酒,抹了一把嘴,說道:“首先,此事大有可成的第一點。我們沒辦法對王爺們動手,其一就是他們過於分散,一旦開戰,就是大梁內部的全國戰亂。而大梁的賦稅重地在中原,大梁的糧倉在江南,這些地方都是不能亂的,所以我們需要把王爺們聚合在一起。”

李謙用手指沾了一點酒水,在地上畫道:“宗尚書你看,這裏是京城,這裏是天涼,這裏是幽州。以這三個地方為中心點,借著周國的出兵配合,將王爺們吸引來,不管是出了天涼在幽州這一塊,還是不出天涼在天涼到京城這一塊,都是個口袋,四十萬大軍立刻就可以成為合圍的局勢,一把全殲,而大梁賴以生存的中原和江南道,將全無動,亂。”

宗養才點了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說道:“此舉甚妙,但依舊有必死之局。若是勝了,也是慘勝,我四十萬守軍能空下一半就不錯了,怎麼抵擋周國變卦,若是敗了,那就不用說,大梁可就徹底的毀了。”

李謙點了點頭,說道:“宗尚書說的沒錯,無論勝敗,周國的態度尤為重要。剛剛聽聞此事的時候,老夫也不讚同,但石將軍說此事可行,有五層的機會。”

宗養才好奇的望向石敢當,問道:“那五層?”

石敢當解釋道:“宗大人想來對周國不是很了解。按照我的了解,周國目前可用的兵力是五十萬。”

宗養才倒抽了一口涼氣,寒聲道:“五十萬已經高於我國,我們還要借著人家的手削藩,這不是找死嗎?”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