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段(3 / 3)

不過,偽裝得再好的鏡子,也不能保證國王永遠不受“傷害”。一次國王參加了另一國王的宴會,在光芒四射的大廳裏,國王看到一個與漂亮的水晶燈十分不相稱的人,他真的很醜。當國王納悶為何主人會邀請這位客人時,他撞在了“那個人”的身上,很疼,那個人也像是很疼,痛苦的表情和他一模一樣。國王終於知道了真相,但他卻沒有處罰當初怒他的發明家,而是頒布了一道命令,是這樣寫的: ①本①作①品①由①思①兔①在①線①閱①讀①網①友①整①理①上①傳①

我所有的臣民:從今天起,任何人都不準再用鏡子。如果要用鏡子,一定要用宮廷監製的鏡子。如果查出怒私用其他鏡子,處以絞刑!

嫫母的鏡子

很難想象,如果這個國王是個女人,會如何?我不願意想下去。幸好,我國古代也有關於鏡子的神話傳說,主角是個女人。

那是五千多年前,硝煙滾滾之後,黃帝終於戰勝蚩尤,一統三大部落,也預示著結束了野蠻時代,人類從此打開了文明社會的大門。當生命不再被威脅,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妝打扮。隻不過那時還沒有鏡子,為了整理自己的儀容,女人隻能站在平靜的河邊,參照水中的倒影來修飾。所以,古籍上把這種“照鏡子”的行為叫“鑒於水”。

幸好,人們“鑒於水”並沒有多長時間,因為黃帝的妃子嫫母發現了另一種可以映出自己相貌的東西。說起嫫母,《史記》提到黃帝娶醜女嫫母為次妃,《路史後記》卷五則更加詳細地寫道:“黃帝的次妃嫫母,雖然相貌醜惡,但有德,故黃帝娶她為妃。”

剪不斷,理還亂

女人店裏怒人的鏡子——鏡中人(2)

作者:張曉梅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嫫母有一次發現石頭堆裏有一塊發光的石片,被陽光照得閃亮,她好奇地撿起來,卻發現自己的麵容竟照在了石片上,那模樣比在水中更清晰,卻也更醜了。她不甘心自己會這麼醜,悄悄地把石片藏在了身上,每次周圍沒有人時,她就把石片取出來,照了又照,可依舊還是那個模樣。聰明的嫫母終於發現,因為石片凹凸不平,映在上麵的麵孔才會怪模怪樣。於是她開始磨這石片。幾天後,那石片磨平了,她迫不及待地照起來,盡管比先前清晰多了,隻是自己的麵貌還是那樣醜。她不死心,又磨了一陣子,再拿起來照,仍然很醜。嫫母終於自言自語地歎息:“看來沒有石片,自己並不知道醜不醜。人醜不能怪石片。”

從磨鏡到魔鏡

比起現在為女人店說謊的鏡子買單的女人,還有那位永不醒悟的國王,嫫母實在值得稱讚。難怪雖然她樣貌難看,黃帝也要納其為妃子,她身上閃現的光芒比石片被陽光照射時的反光更耀目。不知道我國古代有多少照青í?鏡的女人有她那麼釋然。

說起青í?鏡,中國古代的青í?鏡,已怒承載了人們太多情緒。唐朝詩人李商隱《無題》詩中的“曉鏡但愁雲鬢改”裏所說的“鏡”,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