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錢已經到手,袁世凱也懶得再裝下去,立刻撕破了臉皮,惡狠狠地說:“現在看透了孫、黃,除搗亂外無本事,左又是搗亂,右又是搗亂。我受四萬萬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萬萬人之財產生命聽人搗亂。自信政治軍事經驗、外交信用,不下於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嚐不願,然今誠未敢多讓。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日舉兵征討之。”
袁世凱之所以這麼囂張,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是早有準備了的。
先下手為強
袁世凱既然做了武力統一的打算,除了一手準備錢,另一手當然是擴充軍事實力。袁世凱深知,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沒有他的一切,因此盡管民國初立時財政拮據,但袁世凱絲毫也沒放鬆整補各軍。
他一麵利用宋案、國會、善後大借款等轉移革命黨的視線,一麵暗中盡全力擴充軍事實力,密令“各軍統製,一律招足十成,不準缺少一名”。同時利用宗法關係加強對軍隊的控製,傳諭各鎮軍官:“北方各軍官源於小站,故袁總統為北軍之父母,今我北方軍訂互約三事,從者簽名,不從者用武力對付。一、袁總統為北方各軍之父母,無論何人,有與袁總統反對者必出死力與之抵抗;二、大總統有統轄海陸軍全權,凡我軍人,隻知有總統,不知其他;三、凡我軍人當絕對的服從總統命令。”通過自上而下的層層灌輸與控製,袁世凱組建了一支完全聽命於他的精良軍隊,這是他對付革命黨的最大本錢。
掌握了核心軍事力量之後,接著就是把各種外部力量收為己用了,袁世凱深諳縱橫捭闔之道,在爭取政治盟友方麵,他向來是不遺餘力的。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在整合外部力量上分了四步走,第一步就是爭取列強的支持,這個才是善後大借款的最主要目的,可以說善後大借款其實就是袁世凱與列強之間達成的一種政治交易。第二步就是爭取立憲派和舊官僚的支持,這也是袁世凱那麼大方地從善後借款中劃撥160萬元給梁啟超去組建進步黨的主要原因。
第三步就是爭取社會各界和民眾的支持。辛亥革命剛過不久,廣大民眾怕亂求穩、望治心切,革命派卻沒能體現他們的心態,急於起兵討袁,反而容易失去民心。袁世凱正是抓住這一點,表麵上裝出維穩的姿態,挑撥民眾與革命黨的關係,從而爭取到了輿論的支持,到時自己再以“除暴安民”的名義出師征討革命黨,那就名正言順了,可謂一箭雙雕。
第四步就是爭取地方的支持。對袁世凱來說,北方各省被置於北洋集團的勢力之下,是他的大本營,南方各省控製在革命黨手中,那麼東北、西北、西南各省就是他要爭取的對象,至少也要保證這些地方是中立,因此他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迫得這些省份都逐漸傾向於他。
尤其是湖北,這裏既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又是九省通衢,操縱南北之勢,袁世凱要想進軍南方各省,就必須假道武漢,因此副總統兼鄂督黎元洪就成了袁世凱重點拉攏的對象。黎元洪也充分發揮了他作為投機分子的天賦,賭咒發誓地向袁世凱表示忠誠,說:“元洪惟知服從中央。長江下遊,誓死撐柱,絕不瞻顧。倘渝此盟,罪在不赦。”袁世凱大喜,立刻也作發誓狀:“世凱若有欺天下之心,利一姓之見,亦罪在不赦。”兩人一來一往,盟約就這麼達成了。
現在政治、軍事、輿論各個方麵都各就各位,袁世凱迫不及待地開始調兵遣將,搶占主導地位。他接連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決定了作戰總方略:“有攻擊南方敵軍任務之北軍,第一期對於湘、贛、皖、蘇作戰,利用京漢、津浦兩路線集中,以鄂省為主要策源地,並以海軍策應沿岸,兼防害敵軍之集中。”
緊接著,袁世凱開始秘密調遣北洋軍南下,他的排兵布陣圖是這樣的:第一軍在李純和王占元的率領下沿京漢鐵路南下,抵達江西九江;第二軍由馮國璋和張勳率領沿津浦鐵路南下,逼近南京;海軍方麵由鄭汝成和湯薌銘率多艘兵艦沿長江南下,直插吳淞。這樣一來,就對南方各省形成了掎角之勢。
袁世凱這廂萬事俱備,北洋軍個個摩拳擦掌準備開打,不料革命黨依然舉棋不定,甚至一度又希望通過調和暫時緩和局勢。袁世凱可不願這麼耗著,但又不願承擔主動發起戰爭的罵名,怎麼辦呢?這點“小事”還難不倒老謀深算的袁世凱,既然革命黨拿不準主意,那就逼到你無路可退。
在南方革命黨中,手握地方實權的贛、粵、皖督是反袁中堅,袁世凱首先就拿他們開刀。1913年6月9日,袁世凱先以“不稱厥職”“不孚眾望”等借口,免去了江西都督李烈鈞的職務,乘機任命黎元洪兼署領;14日,又將廣東都督胡漢民遠遠打發去西藏當宣撫使,而將胡漢民的對頭陳炯明任命為廣東都督,乘機加以拉攏;30日,安徽都督柏文蔚也被踢到了陝甘當籌邊史,親袁派的孫多森得以成功上台,出任安徽民政長兼署都督。眨眼之間,袁世凱又占據了三地的有利形勢。
事情鬧到這個分上,革命黨已被逼進了死角,麵前隻有兩條路,要麼繳械投降,從此退出曆史舞台,要麼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孫中山與黃興等革命領導人經過反複協商,最後終於達成共識——打!
剛剛平複不久的中華大地上,硝煙再起。 第二節再續南北之戰
李烈鈞湖口舉義
兵貴神速,可惜的是,革命黨先前由於舉棋不定,喪失了先機,而袁世凱則是有備而來,他的北洋大軍盤踞東西,隨時準備猛撲上來。根據袁世凱的軍事總方略,主要以西線江西和東線江蘇為重點,革命黨被動牽製,使得主要軍事作戰都集中在這兩線,所以這次戰爭稱為“贛寧之役”。作為辛亥革命時不了了之的南北之戰的延續,亦稱為“二次革命”。
李烈鈞
江西本是革命黨人李烈鈞的大本營。李烈鈞,1882年生,原名烈訓,又名協和,字俠如,號俠黃,江西九江武寧縣羅溪坪源村人。他自幼學文習武,行俠仗義,喜好打抱不平。早年入讀江西武備學堂,隨後留學日本,加入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李烈鈞出任江西都督,他是堅決的主戰派,為此遭到袁世凱嫉恨而被免職。這名烈性漢子隨後跑到了上海鼓動孫中山、黃興等人立即起兵。南北正式決裂,李烈鈞第一個表示發難,被公推為討袁總司令。
1913年7月8日,李烈鈞從上海秘密潛返江西湖口,著手準備起兵討袁。但是他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無法完全掌控他的基本部隊。當時江西有陸軍兩個師和一個混成旅共十個團的兵力,但有生力量被分割部署在九江、南昌兩地,且受敵牽製而無法運動,因此他隻能以周璧階的第9團、李明揚的第10團、林虎的第1師第1旅、卓仁機的機關槍大隊和方聲濤的新編旅為基本力量,總兵力不足五個團,形勢並不樂觀。隨後,李烈鈞成立討袁軍司令部,任命林虎為左翼司令,方聲濤為右翼司令,對北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7月12日黎明,江西討袁軍林虎部主動出擊,一路從沙河鎮猛攻北洋軍側翼,另一路從十裏鋪包抄敵軍,打響了討袁第一槍。北洋軍張敬堯部措手不及,落敗而逃。首戰告捷,討袁軍人心振奮,李烈鈞當天在湖口宣布江西獨立,並發布討袁檄文,號召“我國民宜亟起自衛,與天下攻擊之”。隨即,南方各省紛紛揭竿而起,先後宣布獨立的有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重慶等地,情勢與武昌起義時十分相似,人們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可惜好景不長,北洋軍反應過來後,立即猛烈反撲。數日後,北洋軍援軍第2師、8營龔衛軍和海軍艦隊也相繼抵達前線。林虎部盡管以一敵十,但終究抵擋不了北洋軍的猛烈進攻,左翼軍被擊敗。方聲濤的右翼軍獨木難支,第9團團長周璧階不幸身亡,營長龔星勝見大勢已去,便率部投降了北洋軍,導致右翼軍基本喪失戰鬥力。北洋軍乘勝追擊,攻陷湖口,隨後又攻下德安、建昌、吳城,對南昌形成合圍之勢。李烈鈞帶領餘部退守南昌,等待湘粵援軍。可是等啊等,援軍連個影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