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反抗哲學及其運命
哲學家出現在嚴重危機的年代——輪子轉得更快的年代。在這種時刻,哲學家和藝術家占據了走向衰亡的神話之地位。他們遠遠超出了他們自己的時代,因為他們的同時代人遲遲不能注意到他們。
——尼采
1思想者的悲劇
思想者的存在是一個悲劇。
帝王,貴族,將軍,各種被稱之為英雄的人物,他們所以廣為人知,都因為生前顯赫的地位,和重大的戲劇性行為所致。這些行為,如焚書坑儒,割地賠款,宮廷政變,宗教戰爭等等,直接作用於眾多尚未徹底鈍化的感官,肉體與靈魂,使人於頃刻間無從逃避。身後,再由王室繼承人,寵臣,政敵,把這一切寫入家譜,墓誌銘,紀功碑和恥辱柱。其中,時間,地點,可羅列的數字明白無誤,自然也少不了粉飾和抹煞。思想者不同,那是完全可以為社會所忽略的。所謂思想,雖然為權力者所嫉恨,可是,在未嚐獲得其物質力量以前,卻隨時可以自行亡失。一旦當它為人們所知曉,往往已經超離了自身,有賴於別的勢力的傳播了;但因此,也便往往改變了初衷,乃致弄得南其轅而北其轍。除卻思想,思想者一無所能,所有的精神創造都形諸文字,便是明證。文字這東西是複義的,無論篡改,曲解,胡扯,做起來都極其方便。
2預感的深淵
魯迅同樣不可避免如此的命運。他曾經慨歎說: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
於此可見,對於個人命運,他早就有著哲人的深淵般不祥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