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回顧
1哲學何為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哲學構成。要理解一個人,必須理解他的哲學。
然而,哲學何為?
哲學是一種氣質,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方式,是帶有個人特質的整個生命世界的顯現。即使在古希臘,它也不是一種專門化的理論訓練。由於它麵對的不是事物,而是人所經驗的事實,所以嚴格說起來算不上一門科學;隻是因為膠結著豐富柔韌的人性,才成了科學的粘合劑。從語源方麵推考,哲學是由愛(Philos)與智慧(Sophia)兩部分合成的。可是我們看到,在層出不窮的各種哲學史著作中,愛,一種深入生命的熱情被遺忘了,惟剩智慧在跋扈。
2一部哲學史:愛與智的分裂
亞裏士多德最先把哲學加以分類,並且將知識確定為“第一哲學”,以邏輯的界柵,守護形而上學的神聖性。愛琴海海麵陽光燦爛,日神精神卻是如此稀薄而冷冽。尼采甚至上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他們看作“衰落的征兆”,稱之為“偽希臘人”,“反希臘人”。柏拉圖的影響是至深且巨的,他的袍角幾乎遮沒了所有哲學家的頭額。這個古代文化的二重性人物,身上擁有理性的明朗與生命的神秘;可是,在他的哲學定義裏,所謂“真實世界”卻是純粹的理念世界。
在東方,希伯來人創造了他們的上帝和基督教。令人奇異的是,處於不同的文化背景,竟以一種特殊的宗教形式重複了柏拉圖主義:上帝是理念的人格化,理念世界的具象化便是天國。生命的渴求,在這裏被異化為中世紀神學的恐怖的禁錮。
經過漫漫數百年黑暗,意大利文藝複興的鍾聲響了。哲學解放拉開了它的序幕。一批被稱作“巨人”的人,於是在教堂的壁畫中袒呈被壓抑已久的原始欲望,在聖經的腳注裏記錄地心說的謬誤……思想的發展步履維艱。直到18世紀,隨著法國啟蒙哲學的興起,隨著培根的“新工具”以及係列科學的發現,神學的迷霧才得以漸漸廓清。不久,理性主義者變得躊躇滿誌起來。他們自以為掌握了通往真理的手段,把所有的經驗事實上升為普遍的、永恒的、本質的東西,將哲學一步步導向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與分析哲學,便都是這一主幹上的極其枯燥的枝杈。在理性權威下麵,個性和心靈遭到漠視,人們再度被領回到柏拉圖和經院哲學那裏去。結果,兜了一個怪圈。
黑格爾酷似柏拉圖,有人稱他的哲學為“理性的神秘主義”。但是,在理性方麵,他顯然比柏拉圖走得更遠。德國古典哲學柱石崢嶸,他就在那上麵建造自己的龐大的體係宮殿,雄心勃勃地試圖把人類曆史以及自然宇宙全部納入其中。他的辯證法是有名的,實際上是理性的變戲法,目的在於維護現實的全部合理性。體係哲學的致命之處在於:任何真理,都仍舊無須穿透私人的存在而為自己所感知;真理是先驗的,外在的,可壟斷的。
曆經千百年積聚形成,而由黑格爾發展到巔峰狀態的其固無比的正統哲學觀念,竟被一個體質孱弱的憂鬱的丹麥人打破了!
3根本性轉折
克爾凱郭爾自稱為“主體性的思想家”。是他最先把存在(Existence)一詞,作為基本的哲學概念提了出來。他沒有以冠冕堂皇的人類的名義,而是孤身一人,向黑格爾,眾多的職業哲學家,向整個傲慢的形而上學傳統挑戰,稱那些研究世界本源或者人的本質之類的哲學為“無用的哲學”。奧古斯丁的那種處於感覺水平的不安寧狀態,被他分解為厭煩、絕望、焦慮等情緒,並且確定為不同的哲學範疇,分別描畫出各個獨特的存在對象。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重視激情的個人經驗,重視“孤獨個體”。他的所有著作,都在於說明:“一個人要尋找的不是普遍的真理,而是個人的真理。”為了揭示這一真理,叔本華首次賦予人的意誌以純粹的哲學形式,並極力加以強調。另一個德國人,從叔本華那裏接過“意誌”的概念,摒棄其中的悲觀主義,而注入積極的人生內容。這個人就是尼采。
作為文化鬥士,尼采顯然要比克爾凱郭爾勇猛得多。他宣布“上帝死了”,
讓一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法國哲學家,戲劇家和小說家。著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文學及戲劇作品《惡心》、《牆》、《蒼蠅》、《肮髒的手》等。為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但拒絕接受。他是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左傾”分子,一生厭惡權力,富於懷疑、批判和實踐的精神。為此,西方有學者把他與魯迅一起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