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屈指數來,我和馬寧已經認識快5年了。那時,我一邊埋頭創作電視劇《家有兒女》第二個100集的劇本,一邊在摸索著怎樣當好媽媽這一角色。本來自恃有點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與兒子的溝通會出問題。可隨著兒子3歲時進入第一個叛逆期,“我不、我就不”成為小家夥的口頭禪。為了他,經常搞得我們夫妻倆鬥氣,家庭差點不和睦。有段時間我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動症,所以才與其他正常的孩子有不同。
有一天,在向一位朋友傾訴“苦水”的時候,朋友向我推薦了馬寧老師開設的親子講座。說實在話,開始我真是半信半疑。父母對子女愛得還不夠多嗎?還需要去學習“技術”?愛都要講技術,那還純粹嗎?還是母愛嗎?抱著搜集《家有兒女》創作素材的想法,我趕到廣東參加了馬寧老師主講的親子溝通講座。
那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麵,5年後的今天我還能清晰地回憶起那次見麵時的場景,以及我們當時討論的話題。馬寧在課上表現得非常從容、極有親和力,在引導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上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現場的效果立竿見影,在家長和孩子打開心結甚至抱頭痛哭的一刹那,我也被打動了。課後,我們聊起她從事的工作與專業,那段時間,我正在為我的兒子吃手指頭煩惱,買棍狀的餅幹、糖果、抹辣椒,胡蘿卜大棒都用盡了,反倒越演越烈。就這些實用的問題,我們交流得越來越深入。很快,她就抓住了我的問題所在,事後證明,她的方法是有效的。
在中國很長一段曆史內,都是以家庭倫理立國的。中國是最重視家庭生活的國家之一。父母對子女的成長總是不遺餘力地付出,不計成本。中國人的傳統性格又都比較內斂,“大愛無言”,孔夫子更說“巧言令色鮮於仁,剛毅木訥近乎仁”,在慢節奏、低密度的古代生活中,子女也許有時間慢慢體會父母的這種無言大愛,但在今天的社會,有太多的快餐文化,有太多的誘惑在和父母爭奪著獨生子女們的眼球與思維。學會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愛或許將成為現代父母們不得不補的一門課程。
馬寧每次到北京,隻要有時間,我們總會小聚一次,見見麵,聊聊天。每次聊天時,我總能從她那裏聽到許多生動的案例,感覺到她因為幫助別人而獲得的巨大成就感與滿足感。
馬寧不僅奔走於全國各地,和許許多多的父母孩子麵對麵交流,做大家親子交流的導師。她還筆耕不輟,她的勤奮與努力,讓我這個以文字為生的人都歎為觀止。
我不是什麼大家,於她所從事的專業也知之不多。馬寧托我作序,實在誠惶誠恐。但想到我也是她的受益者,惶恐之間,寥寥數語,聊以為序。
《家有兒女》電視連續劇總編劇
李建宏女士
2010年4月